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滴水穿石 微型水力發電之新曙光

                                                   地形坡度之限制使得小型水力發電一直被忽視。

三○三大停電,產業界嚴厲要求政府應快速重新檢討能源政策。台灣的電力發展史始自日治時期之水力發電,也是工業革命後清淨能源之始。台灣是能源輸入國,各類產業依賴進口甚鉅,而無論各國天然能源之產量為何,均有其發展之極限與必須再創新解構之政策轉型,並無標準答案。

17個水利會已轉型為公法人,其轄下之水圳網絡應可升級為灌溉與不影響生態之微水力發電資產。圖/郭瓊瑩提供17個水利會已轉型為公法人,其轄下之水圳網絡應可升級為灌溉與不影響生態之微水力發電資產。圖/郭瓊瑩提供拋開核電,台灣的地形山多、河短、水急、降雨多,卻又缺水,此為自然限制,亦造成今日中央一直朝向「大型能源」建設之中央集權思維。唯世界各國雖在能源競爭之同時,卻也意識到「自給自足」仍為保命符,打破傳統大建設之思維,由下而上、積少成多,開始研發區域型、社區型之小型微型水力發電,其技術不難,關鍵在產、官、學、民之共同合作與不斷試驗升級之政策引領。

只要有地形高差、跌水加上可運轉之水輪設備,就得以產生電能,且川流式之水力發電可廿四小時發電儲備,不必仰賴大系統之電網分派。當政策聚焦在大面積、大投資之離岸風電與太陽能光電時,反而把最基礎、最乾淨、投資相對最少之微型水力發電遺忘了。

連綿數萬公里的水圳系統與水量應妥為運用再開發。圖/郭瓊瑩提供連綿數萬公里的水圳系統與水量應妥為運用再開發。圖/郭瓊瑩提供台電早在十多年前即開始進行微型水力發電之試點,其發電量雖只有一百KW以下,但衡諸台灣自清領日治時代即已相當健全之農田水利網絡而言,在農村、部落、郊山地區,我們有非常綿密之水圳網絡,常見原水在溪谷間奔騰流失,未賦予附加價值,殊為可惜。

民間的微型水力發電如宜蘭安農溪之私人電站而言,雖只有一百KW,但因設備不貴,約四至五年可攤還投資。儘管台電對購買小電量因效能低、躉購制費率低而無商轉興趣,但這些微型水力發電所詮釋之環境價值卻更符合永續發展標竿,它不在「獲利」,卻以生活、生產需求自主性為新價值觀。在歐洲各國,乃至亞洲的日本、泰國、印尼、菲律賓已因地制宜大量開發小至五KW且易維管之設備,很多並未納入grid系統,其核心價值正是期望平衡大建設、大電網之不穩定與風險。

台灣山區有無數小溪流具高位能潛力。圖/郭瓊瑩提供台灣山區有無數小溪流具高位能潛力。圖/郭瓊瑩提供台灣的農田水利建設可溯回元朝,而有系統之建設亦有三百多年歷史。如果這四萬多公里之水圳、上百億噸之水量只要有百分之三十得以在新世紀借助新科技,政府自民生、生態多重角度兼蓄多光譜之政策性投資協助農民發展,以台電、水利會中堅幹部之豐富經驗與能力,台灣地形之限制反可成為發展優勢。

掌握潛能、滴水穿石、積沙成塔,期待經濟部與農委會協力合作,讓小兵立大功!

相關新聞

 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不僅難保2,甚至保不住1.5。央行21日將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下修至1.46%,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
【水水台灣】 保護海洋多樣性 聯合國大會近70國簽署公海條約 聯合國保護世界海洋多樣性的公海條約(High Seas Treaty)...
經濟部即將公布離岸風電第三階段第二期選商規則草案,立委洪申翰與環團昨(19)日召開記者會,呼籲主管機關將「環境及社會承諾事項」納入評選項目...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退而不休,因應全球淨零碳排、海洋永續趨勢,再跨入「藍能」新領域,與四十年老友、藍色經濟理念倡議人G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