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府2050淨零目標必答的五個問題

政府自去年底來以跨部會的力量,積極建構「淨零排放路徑圖」,這個路徑圖將於月底公布,所謂淨零並非不再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而是努力減少排放,而對於無法避免的排放,則循碳捕捉、森林碳匯等方式予以中和,以期緩和全球暖化。

暖化這件事,自1990年以來漸受重視,1997年聯合國氣候大會通過了京都議定書,要求先進國家2008~201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回到1990年的基礎上再減5%,可惜美國隨後退出。2015年聯合國又通過巴黎氣候協定,限制全球氣溫升幅不過攝氏2度,每五年檢討減碳情況,不料美國又以協定對美國企業不公而退出。去年(2021)聯合國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氣候大會,就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達成共識,我國雖非聯合國成員,但也自主承諾達成此一淨零目標。

我國既已對國際宣稱要實現2050年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政府自然得提出策略,告訴大家要達到淨零排放的路徑,政府近日正於北、中、南與各地工商團體座談,就如何達到格拉斯哥氣候協議以緩和暖化一事進行溝通,而立法院也就此一議題熱烈質詢。之所以引起大家的關心,原因在於果真實現這個承諾,除了須於2030年減碳45%,也要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如此一來,非僅發電方式得轉變,產業界的生產模式也得轉型,運輸系統要減碳,國人也要繳碳費,甚至政府還得投入龐大預算進行碳捕捉(CCUS)的技術開發,工程可謂浩大,其對生產、出口及日常生活影響至鉅,幾乎是一場能源革命。

這也就難怪政府與工商團體座談,工商團體會提出這麼多的關切,日前國發會、經濟部與環保署與工總、工商協進會及電電公會座談,與會代表雖表示樂見政府淨零排放政策,但也憂心在格拉斯哥協議下,一旦各國的環保要求提高,可能會影響我國出口,例如進口國要求生產所使用的電力需有綠電,我們的綠電夠嗎?有些國家計畫徵收碳關稅,我們政府徵收的碳費可以抵減嗎?再者,我們的碳排放統計可否為國際認可也是一大問題。綜合未來可能的疑義,我們認為政府在月底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時,必須就以下五點加以說明,以釋外界疑慮:

第一、政府徵收的碳費能否抵減外國的碳關稅:未來許多國家都會課徵碳關稅,目前比較明朗的是歐盟將於2026年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而我國在溫管法的修法中也將賦予徵收碳費的法源,然而在國內繳了碳費是否能免於被歐盟徵收碳關稅,不無疑義?其間是否要雙方政府簽署避免雙重課稅協定,政府必須說清楚。

第二、企業減碳的努力可否為國際認可:隨著各國對進口產品減碳及使用綠電的要求,企業致力於減碳的努力,以及使用綠電的情形都將成為進口國徵收碳關稅的依據,如何讓我們的努力被國際承認,這就如同過去出口廠商被要求要符合ISO 9000,需有驗證機構查驗並給證明一樣,因此如何建構外部驗證機構,並讓驗證結果被國際承認,是極重要的事,政府目前的規劃為何,也必須說明一下。

第三、綠電是否足以因應未來需求:政府已將核電排除於2050年的選項,事實上,連歐盟都認為核能是走向永續的過度性手段,日後核電有可能被認定為綠電,惟當局的非核家園政策將讓如今仍占供電量一成的核電於三年後全數消失,而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提供的綠電又僅杯水車薪,如此能夠因應廠商的需求嗎?政府也應讓外界清楚。

第四、2050淨零目標是否有考量國家安全:根據估計,台灣天然氣儲槽的週轉天數平均只有13天,夏天更短,不用說遙遠的2050年,依政府2025年的能源配比,燃氣電廠發電占比要升至五成,一旦來個颱風,天然氣難以運抵,供電必成問題。萬一台海情勢緊張,航道無法通行,沒有氣等於沒有電,問題就大了,讓燃氣發電占比這麼高,非僅有能源安全的隱憂,更有國家安全的問題,這自然是國人關心的問題,也是必答題。

第五、溫室氣體排放統計亟待擴充:目前政府基於溫管法第13條,每年所編的統計年報列有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時間數列可追溯至1990年,殊為不易,惟一本350多頁的年報裡有關溫室氣體排放的提要只有2頁,統計表只有3頁,資訊過於貧乏,如今政府既要致力於2050淨零排放,如果在統計篇幅上仍是寥寥幾頁,非僅不足以彰顯政府的決心,亦難以與國際接軌,溫室氣體排放的區域、產業、部門別統計皆應逐年擴充才是。

我們肯定政府在對抗全球暖化所做的努力,但由於格拉斯哥氣候協議及淨零排放在實行上,各界仍有不少疑慮,我們僅提出上述五項問題,希望當局能予以解答,如此對於日後政策的推動必可降低不少阻力。

相關新聞

經歷幾番波折, 美中 兩國代表在瑞士進行兩天協商後,終於達成初步協議,並發表了聯合聲明。原來美國對大陸進口商品課徵的 關稅 已達一四五%,...
主計總處12日公布3月薪資統計指出,今年首季未達平均月薪的人數占總受僱人數69.77%,再創新高,也就是有近7成上班族領不到平均月薪,...
走進捷運車廂、咖啡館,或滑開社群媒體,不難察覺一種瀰漫在年輕人間的情緒:安靜、內斂,透著疲憊與茫然。他們不是沒有夢想,...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8日將赴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進行「我國如果要設立國家主權基金,中央銀行與政府相關基金(如四大基金等)所扮演的角色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