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信評 擔憂乾旱台灣

                                                     台灣正面臨枯旱節限水措施。

乾旱問題可能導致台灣高價值出口產品如半導體製造業的困境,且容易循著價值鏈造成金融風險及更大範圍的環境風險惡化,全球三大信評機構連日發布報告,分析氣候變遷對經濟、產業,甚至主權評等的衝擊,且不約而同提及「乾旱台灣」危機可能帶給主權債務、產業供應鏈成員等發行人的中長期信貸影響。

穆迪和惠譽國際6日均發布新興經濟體主權評等最新年度報告,不同以往報告主要討論各國政府的財政赤字、企業信貸穩定,此次兩家都以氣候風險為主題,且繼日前標準普爾點名台灣半導體製造業的耗水程度及必要的節水管理,穆迪和惠譽也十分在意台灣高階製造業亮麗前景背後的缺水隱憂。

惠譽國際信評指出,台灣防疫成果可增強台灣的信貸緩衝,重要半導體和高科技製造商的產能擴張計畫將大幅促進民間投資支出和勞動力市場的活力,惠譽因此上調台灣2021年經濟成長率估值至4.5%,但維持目前的主權評等在AA-不變,主要就是「因為台灣面臨水資源匱乏的極大壓力」。

惠譽指出,台灣的乾旱已對許多部門產生負面影響,高價值的出口導向型部門,像半導體製造業,近期的用水是靠著受影響較小的地區輸送水源來繼續運營,政府應會繼續要求農田休耕,把用水留給科技園區廠商使用,長期乾旱和擴大範圍的用水分配,會造成社會緊張。

穆迪則直接以模型分析氣候風險對於不同新興經濟體的影響,結果顯示,在144個授評的主權國中,75%以上的主權國在遭受颶風和颱風侵襲時,僅面臨有限的風險或可忽略不計可能產生的風險,但台灣、聖文森摩里西斯等島國經濟,氣候風險的曝險最高,位名全球風險曝險排名前10%。

惠譽也特別提及,台灣目前水價在亞洲最低,水的稀缺性和經濟價值沒有適當地計入成本,一旦政府調整價格以準確反映缺水情況,用水量大的製造業、金屬等產業將承受巨額成本。

相關新聞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