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與義小組視訊會議-通膨、勞工與貧富差距現況問題

活動介紹:

2020年新冠疫情至今,股價與房價仍大幅上漲,與疫情衝擊下百業蕭條形成對比,街上不少店面貼上招租廣告,貧富差距也在這波無薪假、失業潮中越拉越大,疫後的貧富差距比以前更加嚴重,目前各國對於收入差距的判斷,主要以「可支配所得」來衡量。從主計處最近公布數據得知,去(2020)年國內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數為108萬元,年增 1.9%,但最高20%與最低20%的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兩者差距擴大為6.13倍,已連續3年上揚,是8年來的最高峰。

有學者指出,疫情讓不少社會基層、弱勢族群受到無薪假、失業潮波及,導致收入減少或中斷,更有許多自營工作者所得歸零,反觀收入豐厚的科技業、製造業不受影響,加大所得分配惡化。貧富差距拉大還有另一原因,不論遇到任何重大事件,政府投入紓困,資金氾濫跑到股市炒作,有錢人靠工作、資本市場賺錢,財富持續增加,加速台灣財富結構從M型化社會變成「L型化社會」。

其中,疫情更重創年輕世代,全球皆然。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人口調查統計,台灣20至29歲的青年約有300萬人,扣除大專在學人數約60萬人,以及勞動部統計同年紀參與勞保的人數200萬人,初估至少40萬名青年,屬於財務風險抵抗力低的族群,沒有固定工作、欠缺儲蓄,更不可能準備緊急預備金。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卻被低薪、高房價壓得喘不過氣來,加上消費習慣改變,支出比收入多;如今受疫情重創,如何撐住一路下滑的年輕世代是首要之務。

又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去年8月針對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2萬名的18到29歲年輕人進行「青年和新冠疫情:對就業、教育、權利和心理健康,的影響」調查。結論顯示,與其他年齡層比較,年輕人受疫情影響「不成比率地高」;疫情中可以繼續工作的人,工時平均縮短四分之一收入平均減少42%。結論是,疫情對年輕人的影響深遠且持久。

另外無薪假、失業潮、青貧族、高房價等問題,也會讓民間消費動能減少,根據中央銀行的研究,導致臺灣薪資成長放緩,其中一個主因為「民間消費動能低迷」,端看1985年至2014年臺灣實質民間消費年增率與名目薪資或實質薪資年增率的相關係數,均達0.88;以及2000年至2014年實質民間消費成長率較1985年至1999年減少5.85百分點,主因就是薪資成長遽減,可見臺灣民間消費與薪資之間連動性很高,提振民間消費動能與薪資成長更是重要課題,。

然,新冠疫情衝擊各行業程度不同,貧富差距日益嚴重,也引發基本工資是否應分業別調整的論調,針對軍公教與勞工調薪、以及最低工資法草案等議題也備受關注。事實上,疫情只是偶發性因素,就算沒有疫情,各行業因景氣循環不同,也會有產業獲利高低落差,基本工資調漲及工資保障是否應分業別調整的討論,有立委呼籲政府加速「最低工資法」立法,學者也建議納入「生活工資」精神,保障勞工與其家屬的生活需求。

展望未來,國際政經局勢,國內外疫情變化、疫苗施打進展、紓困與振興方案、主要國家財政與貨幣政策、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產業供應鏈重組衝擊,勞工政策與青貧政策走向等,皆為觀察與追蹤之重點,盼透過公與義小組專家聚焦討論,提供解析與方向析,提供台灣因應之道與方向。

活動流程:

時間

內容

09:45~10:00

線上會議室前置測試(流程說明)

10:00~10:05

說明本次會議主旨(陳東伯)

10:05~10:50

發言(每人10分鐘)

10:50~11:00

結語

11:00~

散會

影片連結:

進入清貧時代,你是貧富差距下的犧牲者嗎?! (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4BZKf9fHM

進入清貧時代,你是貧富差距下的犧牲者嗎(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4l1UceU6TU

相關新聞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
 台灣是否要成立「主權財富基金」爭論多年,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表態,很想成立主權基金,將請中央銀行、國發會、財政部、...
近期市場開始討論美國「關稅戰」演變為「貨幣戰」的可能性,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直言,現在政府心理已有準備,「...
 環境部長彭啟明24日首度提出美國《關稅》政策對淨零推動有三大衝擊影響,企業受關稅影響對減碳投資觀望。他說,卓揆已指示要對企業「堅定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