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內需產業衝擊有多大?主計總處說話了

國內5月爆發本土疫情,衝擊內需產業。主計總處10日指出,5月國內疫情迅速升溫,一下子就進入全國防疫三級警戒,對內需產業之負面衝擊可能比去年更大,預計將從工時、薪資減少,逐步擴大到受僱員工人數減少。

主計總處在4日公布最新的經濟預測,這也是國內主要預測機構首度估計疫情對經濟成長的影響。而主計總處的預測可以視為「最佳狀況」。

因為主計總處的預測假設兩個前提:一、疫情在第3季獲有效控制。什麼叫有效控制?官員說,確診數沒有再大幅上升,有效控制的條件是政府管制、國人自律與疫苗施打成長。二、守住製造業生產,沒有受到衝擊,亦即保住出口成長。

第一個假設前提有見到曙光,第三級警戒雖延長到6月28日,但每日確診數已見下降。但第二個假設前提卻有突破口,京元電已宣布移工全面停班。

如果疫情沒有在第3季獲有效控制?如果疫情延燒到影響製造生產?主計總處官員說,第3季會修正預測值。換句話說,沒有疫情惡化的選項估算。

回到預測上,如果主計總處的兩個假設前提都兌現了,官員說,疫情對經濟成長的衝擊限於「消費支出」,而受影響最嚴重的,集中在零售、餐飲、旅遊三大產業上。

三大產業衝擊評估?官員說:「沒有。我們不做產業預測。」只有對總的民間消費做預測。

受疫情影響,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第2季民間消費實質成長因疫情下降3.1個百分點,今年2月時預測成長率為5.95%,6月4日預測只成長2.85%。下降3.1個百分點究竟是多少?經計算,實質民間消費支出減少703億多元。

主計總處估計第3季的影響會減輕,第3季民間消費成長因疫情而下降1.64個百分點,實質民間消費支出減少394億多元。

疫情自5月15日確診數破百而引發國人注意,影響第2季民間消費是一個半月。按主計總處的假設,第3季受影響的時間應該不足一個月。

疫情對內需產業衝擊有多大?

主計總處10日發布今年4月底受僱員工人數為817萬人,較上月底增加7,000人或0.09%,其中住宿及餐飲業增加 5,000人,製造業增加2,000人;若與上年同月底比較,亦增9.1萬或 1.13%。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說,若和2019年12月底尚未爆發疫情相較,4月底受僱員工人數仍減少4,000人,就業市場已漸漸回溫到疫情前水準。不過,5月再度爆發嚴重疫情,將衝擊勞動市場。

陳惠欣指出,這波疫情衝擊主要仍在住宿餐飲、觀光休閒、交通運輸等內需產業,預計廠商會先實施減班休息(俗稱無薪假),因此會先反映在工時減少,接著是薪資減少,最後是受僱員工人數減少。

她進一步指出,以去年5月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和疫情發生前2019年底相較,各業受僱員工總計減少11.5萬人。

其中,住宿餐飲業受僱員工人數減5.1萬人、汽車客運業減2,000人、零售業減1.3萬人、藝術休閒娛樂業減5,000人,旅行社則減4,000人。換言之,去年5月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和疫情發生前相較,內需產業受僱員工數減少7.5萬人之多。

陳惠欣分析,去年疫情衝擊是漸進式,除了內需外,因全球需求萎縮,衝擊到產業;今年疫情衝擊目前主要以內需為主,產業尚未受到衝擊,疫情來得又急又快,一下子就進入三級警戒,對內需產業的負面衝擊恐會更大。

相關新聞

楊金龍赴立院報告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8日將赴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進行「我國如果要設立國家主權基金,中央銀行與政府相關基金(如四大基金等)...
在美台關稅談判之際,近日新台幣兌美元出現「暴力」升值,連2天升幅都超過1元,甚至見到「29字頭」引發市場質疑受到美國施壓,...
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表態,以台灣經濟實力、科技產業發展,具備成立國家主權基金條件,但要先有專法及專業公開透明的管理機制;不願具名學者表示,...
台幣暴升,4月壽險將陷虧損,據透露,六大壽險高層已「口頭」向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提暫行措施,有兩大方向,一、尋找外匯準備金第二桶金的財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