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世代

香港社會民主連線(LSD)於6月29日宣布解散, 理由 是北京方面「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壓力」。沒有公眾抗議,沒有警方幹預,也沒有法庭上的戲劇性事件,但代表性意義深遠。 民權運動在最終聲明中 呼籲香港居民 「以自己的方式」維護自身價值觀。這個訊息反映了政治表達方式的轉變,雖然不那麼明顯,但仍然存在。雖然傳統的行動主義已經消退,但核心的民主理念在私人和非正式空間中仍然存在。民權運動的關閉不僅標誌著一個團體的終結,也標誌著公民生活更廣泛的轉型。公開辯論或許已經消退,但對這些理想的記憶依然存在,並由那些致力於銘記這些理想的人傳承下去。

走進捷運車廂、咖啡館,或滑開社群媒體,不難察覺一種瀰漫在年輕人間的情緒:安靜、內斂,透著疲憊與茫然。他們不是沒有夢想,而是逐漸懷疑夢想是否仍能兌現;不是不努力,而是看不到努力究竟通往哪裡。

當數位多媒體已在廿世紀末悄然占領了傳統的紙本媒體後,一路上自報紙、書籍、唱片CD…均節節蛻變,包括傳統占優勢之紙本廣告文宣…這的確是「人類世」之另類文明革命。

美中兩國近期在人工智慧(AI)競賽愈發顯著。美國與阿聯酋等國加強合作,而中國則透過阿里巴巴等企業擴展全球夥伴關係。儘管AI發展迅速,但公眾對其風險的恐懼和誤解對於數位轉型乃至智慧國家的發展仍然是重大挑戰。政府應採取行動,提升政策制定水準、增加資訊透明度、改善公眾理解,讓社會全體一同 認識人工智能的當代角色,才能克服恐懼、步入國際。

8月下旬,央行考量不動產放款集中度偏高,要求銀行提出房貸改善計畫,引發民眾憂心銀行不給核撥房貸,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卓榮泰出面澄清絕無限貸令,財金部會更是緊急動員,會議接連召開,這波房貸荒因何而起,政府拿出何種對策,整理5大關鍵問答一次看。

面對未來四年民進黨將持續執政,在「蔡」規「賴」隨下,預估其整體政策方向調整有限。然而絕大多數民眾更加關心期待的是,新政府在上任後,應該優先解決與其生活相關已經陷入沉痾的「舊」議題。

總統大選已落幕,新政府必須要立即面對一些攸關台灣經濟發展的問題,沒有等待的本錢。台灣去年經濟成長率只有約百分之一點五,表現並不理想。今年雖然已由谷底回升,情勢有所改善,但幅度及速度均不會太明顯,成長動能仍然不足;未來政府應以經濟民生為主軸,力拚經濟反轉。

台灣現在爭論的題目都可以回到文明,能否用文明的態度面對彼此。文明包括文化及內涵、自律、尊重別人等做人的基本態度,在AI科技快速成長的當下,還包括人類必須學著怎麼運用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