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撒錢復甦經濟 全球碳排2023將創新高

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天(20日)表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23年創下歷史新高,因為預計只有2%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後復甦資金用於清潔能源上。

自疫情以來,各國已撥出逾16兆美元的財政援助,其中主要是以緊急財政援助形式提供給勞工與企業。

國際能源總署的「永續復甦追踪」(Sustainable Recovery Tracker)網站發現,復甦資金中只有3,800億美元用於清潔能源計畫。

這個跨政府機構表示,如果所有支出計劃都實現,全球碳排放量將在2023年達到創紀錄水平,並在接下來幾年繼續上升。

國際能源總署表示,和各個經濟體遵守巴黎氣候協議(Paris Agreement)規定,將升溫限制在1.5攝氏度的情景相較,總體碳污染可能高出35億噸。

國際能源總署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說,「自Covid-19疫情危機爆發以來,許多政府可能已經談到重建更清潔未來的重要性,但其中許多政府尚未將資金投入。」

聯合國表示,若要達成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的目標,2030年前的碳排放量必須平均每年下降達7%以上。

儘管去年疫情下的封鎖和旅行限制使得碳污染短暫下降,但地球大氣中,導致地球變暖的溫室氣體濃度仍在上升。

隨著破紀錄的熱浪席捲北美與北歐地區,以及西歐部分地區被前所未有的洪水淹沒,氣候變遷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嚴重地對發達經濟體造成打擊。

國際能源總署表示,二十國集團(G20)先前宣布的投資措施,預計將滿足實現巴黎協議升溫限制目標所需支出的60%。

該機構的分析發現,在發展中國家,這項占比下降到僅20%,這是由於受到疫情重創的國家將緊急衛生和福利支出置於永續投資之上。

該機構6月發布的清潔投資報告發現,如果全球要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年度綠色投資必須增加7倍以上,必須從2020年的不到1,500億美元到2030年投入逾1兆美元。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