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撒錢復甦經濟 全球碳排2023將創新高

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天(20日)表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23年創下歷史新高,因為預計只有2%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後復甦資金用於清潔能源上。

自疫情以來,各國已撥出逾16兆美元的財政援助,其中主要是以緊急財政援助形式提供給勞工與企業。

國際能源總署的「永續復甦追踪」(Sustainable Recovery Tracker)網站發現,復甦資金中只有3,800億美元用於清潔能源計畫。

這個跨政府機構表示,如果所有支出計劃都實現,全球碳排放量將在2023年達到創紀錄水平,並在接下來幾年繼續上升。

國際能源總署表示,和各個經濟體遵守巴黎氣候協議(Paris Agreement)規定,將升溫限制在1.5攝氏度的情景相較,總體碳污染可能高出35億噸。

國際能源總署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說,「自Covid-19疫情危機爆發以來,許多政府可能已經談到重建更清潔未來的重要性,但其中許多政府尚未將資金投入。」

聯合國表示,若要達成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的目標,2030年前的碳排放量必須平均每年下降達7%以上。

儘管去年疫情下的封鎖和旅行限制使得碳污染短暫下降,但地球大氣中,導致地球變暖的溫室氣體濃度仍在上升。

隨著破紀錄的熱浪席捲北美與北歐地區,以及西歐部分地區被前所未有的洪水淹沒,氣候變遷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嚴重地對發達經濟體造成打擊。

國際能源總署表示,二十國集團(G20)先前宣布的投資措施,預計將滿足實現巴黎協議升溫限制目標所需支出的60%。

該機構的分析發現,在發展中國家,這項占比下降到僅20%,這是由於受到疫情重創的國家將緊急衛生和福利支出置於永續投資之上。

該機構6月發布的清潔投資報告發現,如果全球要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年度綠色投資必須增加7倍以上,必須從2020年的不到1,500億美元到2030年投入逾1兆美元。

相關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啟動232條款,並於今(2025)年6月4日宣布對鋼鋁及其衍生品實施50%關稅後,台灣扣件產業受到重創。關稅、匯損,加上中國、...
在野黨修改 憲法訴訟法 ,明定參與評議的 大法官 不得低於十人、宣告違憲不得低於九人,但目前大法官有七名缺額, 賴清德...
中央銀行7日公布9月外匯存底餘額,單月增加55.13億美元,結束連二月下滑,更一舉衝破6,000億美元大關,達6,029.43億美元,...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由美日3學者共享殊榮,他們發現調節性T細胞與關鍵基因Foxp3,這套「煞車」系統為自體免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