歎大旱後淹水 治水還需國土規畫

山林區的國土規畫是治水根本,可惜前瞻治水預算沒有用在刀口上!針對近日中南部淹水,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認為,山林休憩與山坡地開發,都是大雨後土石崩落與淹水的主因,水利署應針對目前預算執行成效提出完整的檢討報告。

民眾黨立委張其祿亦說,前瞻計畫規劃與極端天氣需求有落差,且應調整預算中缺乏前瞻性的項目。

山坡國土策略

陳椒華指出,前瞻計畫的水環境建設項目,的確顧及多項治水策略,但政府開放山林休憩與山坡地開發的同時,也導致大雨後產生土石流、土石崩落、淤積水庫河川及淹水的狀況更加嚴重,因此除前瞻治水計畫外,政府不當的山坡地、山林開發政策,及山林管理問題,需要更先一步處理。

因此,陳椒華要求,水利署應提出完整的前瞻預算執行成效檢討報告,並釐清中南部各地淹水問題的成因,強調「如果淹水是來自山林不當的開發,那編列再多預算都無法解決淹水問題」,且縣市國土計畫的編列管理,與地方政府是否落實經費運用,才是治水的根本之道。

預算運用待調整

關於目前的前瞻計畫治水預算,張其祿提到,目前的計畫是以「常態性」的思維去做規劃,並未完整考量到急降雨的可能性,而近年來台灣與世界各地都出現了此類極端天氣,雨量輕易超過水利設施當初規劃的雨量、造成水災,但同時又會出現缺少降雨、造成旱災的情況,旱澇間的變動非常劇烈,與原本的預算規劃想像差很多。

除了治水計畫趕不上氣候變遷需求外,張其祿進一步指出,治水預算在編列時有很多的前瞻項目,但其中硬體設備、邊坡美化、自行車道等建設,「這些不是真正的防洪治水的核心問題,錢花在這類項目就是沒用在刀口上。」他強調,預算項目、重點、規劃方向需進行調整,並著力於西南一帶的淹水熱區,以因應極端氣候的常態化。

相關新聞

經濟部表示,修法明定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是呼應國際發展趨勢,規範新建、增建或改建的建築物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投資自然必須要有制度配合,目前農委會「接受捐款執行認養植護樹與野生動物保育作業要點」收受企業捐贈,卻不管是否有「外加性」、...
台灣再過2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國人平均餘命從1995年健保開辦以來的74.95歲,成長至2021年的80.86歲,落後日韓2歲以上,同時,...
台灣即將進入「零家庭照顧者」時代,政策卻跟不上人口老化,中重度失能者無法從 長照 2.0得到完整服務,導致照顧悲劇頻傳。呼籲國家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