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向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背景說明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活動照片

  • 數位建設座談─王雲

    數位建設座談─王雲

  • 數位建設座談─劉克振董事長

    數位建設座談─劉克振董事長

  • 數位建設座談─王伯元董事長

    數位建設座談─王伯元董事長

  • 數位建設座談─游直翰執行長

    數位建設座談─游直翰執行長

  • 數位建設座談─周延鵬執行長

    數位建設座談─周延鵬執行長

  • 數位建設座談─施振榮董事長

    數位建設座談─施振榮董事長

  • 數位建設座談─曾銘宗立委

    數位建設座談─曾銘宗立委

  • 數位建設座談─陳添枝教授

    數位建設座談─陳添枝教授

相關文章

《日經》報導,在拜登政權倡導生産回歸政策的背景下,美國已開始為重振半導體産業而採取行動,大型廠商英特爾將投入約2萬億日元,在美國建設新工廠,同時涉足量産其他企業研發産品的代工業務。

大陸國台辦等11部委17日聯合公布「農林22條」措施,強調將提供台資企業在土地、金融、參與基建及開拓內銷等方面支持,以及參與城鄉冷鏈與物流等產業,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投資水產等捕撈作業。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這是推進「十四五」規劃具體舉措,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內容。

圍繞影響數位競爭力的半導體等支柱産業,改變對亞洲依存的趨勢在已開發國家正在加強。美國2月下旬宣佈構建不依賴中國的採購體制,隨後歐盟(EU)也于9日提出了目標,力爭使區域內生産的新一代半導體的全球份額達到「2成」。在中美對立的背景下,美歐從經濟安全保障方面出發,正加快進行調整,日本也不得不加以應對。

美國人工智慧國安委員會(NSCAI)最新報告警告,美國過度依賴半導體進口,尤其是台灣,將使美國經濟、軍事戰略出現弱點,未來更難應付海外政府干預、天然災害或其他事件帶來的衝擊。

美國國會指定成立的人工智慧國家安全諮詢委員會(NSCAI)提出正式建議報告,示警美國因為對台灣晶圓代工的依賴,將有失去半導體優勢風險,報告中強調,美國需要建立本土強韌的半導體設計與製造基地。對此,業界認為美國政府將會透過提高對當地半導體廠商補助或補貼方式,協助美國半導體廠在美國建立先進製程產能,而英特爾將扮演領頭羊角色。

媒體報導,美國總統周三(24日)簽署一項行政命令,旨在減少美國在稀土、藥物原料和半導體等領域對中國和其他競爭對手的依賴。

上周四(2月18日),數百萬澳大利亞人一覺醒來,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臉書(Facebook):沒有任何新聞的版本。 一夜間,臉書禁止澳大利亞用戶在平台分享或查看新聞內容。澳洲草擬法案讓科技巨頭為新聞內容付費,臉書做出了這一回應。臉書在短短幾年成為許多用戶獲取新聞的平台。它對一些新聞編輯室的編輯和招聘決定發揮著巨大影響,使其被描述為 「不在場的編輯」。它究竟如何鞏固自己作為全球一大新聞源的地位

《金融時報》報導,疫情導致消費電子行業對晶片的需求激增,晶片製造商應接不暇導致汽車行業又一次遭遇晶片供應危機。德國汽車製造商如賓士母公司戴姆勒和福斯集團旗下的保時捷,正考慮建立半導體庫存,以防往後再發生車用晶片缺貨、造成組裝廠被迫停工減產的危機。此舉可能促使汽車業全面改革已採用數十年的即時生產供應鏈,該體系的設計是減少庫存以降低資金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