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反川」噤聲之聯想與啟示

川普自年初上任以來,推出不少顛覆性「新政」,對全球與美國幾乎在各方面都造成重大衝擊。世人領教其近乎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的施政作風,更對美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相互制衡的政治體制,何以對川普濫用行政權未曾發揮牽制作用,感到大惑不解。
川普的諸多拙劣作為,雖然在美國內部引起不少批評與反對,民調支持度也下降,但其恣意妄為似也未受抑制。《天下雜誌》在九月初彙整《金融時報》與《經濟學人》雜誌的分析,對何以「反川普」在美國不成氣候、菁英圈對川普近乎噤聲,提出了一些說明,包括,川普有參眾兩院與最高法院為靠山;川普政策變化快速,司法制衡機制卻運作耗時,來不及阻擋;民主黨積弱不振,對川普政策提不出有力的反制,甚至支持度還落在川普之下,因此無法有效約束川普。
此外,川普對反對其看法與理念的機構、企業領袖與政治人物,多施以恫嚇、懲處或報復,使眾人多心生畏懼,不敢指責。其次,川普的一些政策使不少企業與金融界得到好處,這些獲益者基於私利考量,即使明知該政策損及全民公益,也選擇噤聲。再者,川普採取分化攻擊策略,只針對具代表性的龍頭企業或機構,例如對代表學術界的哈佛大學發動攻擊,一則避免激起全體產業與學術界的團結反抗,二則收到殺雞儆猴的嚇阻效果,也有效降低了反對聲浪。
從以上對川普噤聲之原因,很自然產生三方面的聯想:
一、意識形態對立之危害不容忽視:歐美先進國家近幾年多因左派與右派意識形態的對立日趨激烈,而陷入政治動盪。美國川普所領導的右派共和黨,目前掌握行政與立法部門,最高法院也由右派大法官居多數,分立的三權因此由一黨獨攬,彼此制衡的功能喪失。政府所作出的決策,自然偏愛、甚至獨厚於社會的某些族群,社會對立與不安定更將日益嚴重。如何緩和意識形態的對立衝突,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
二、公理正義的追求不易:公理正義是人人喜愛的「公共財」。既然是公共財,大多數人都有「搭便車」的心理,寄望別人出頭爭取,自己坐享其成。以指責川普為例,若有遭川普報復的風險,或需犧牲私利,則願出面對抗川普的批評者自然更少了。
三、團結才有力量:若對威權容忍坐視,必將使威權坐大,最終損及民主、全民受害。川普對哈佛大學學術研究自由之迫害,若可獲全美學術界聯合反對,事態發展或將不同;川普的分化攻擊策略,也必將收斂不少。同理,全球若能聯合對抗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川普也難如此囂張。唯欲團結,必須克服上述公共財的搭便車難題。
最後,可引申出對台灣的兩點啟示。
首先,台灣政治上的意識形態之爭更甚美國。卅多年來,國、民兩黨在兩岸、統獨及能源等議題衝突不斷,嚴重滯礙了台灣前進的動力。近一年來,國家領導者不妥協的個性更讓社會陷於撕裂。朝野有必要早日協商,求同存異,以凝聚攜手向前的共識。
其次,國民黨應以美國民主黨因積弱不振,而未能收撫川普喪失之民心為鑑。雖然民進黨近期因執政不力、撕裂社會,致民心背離,但國民黨若不戮力改革,選民終得被迫在「兩顆爛蘋果」中作選擇、或不願作選擇,如此則國民黨重返執政仍將淪為畫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