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潮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影音媒體取代文字佔據我們的生活 你還記得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嗎? 或許影像聲音可以衝擊視覺感官,卻沒辦法取代書本中一字一句帶來的心靈衝撞與震撼 ,讓我們一起慢下來,梳理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與人文精神吧!

背景說明

風潮是一時的,趨勢是未知的,而「文化根基」則植基於人心、訴諸於未來的價值信念。面對政治紛亂、社會失序、角色混淆、人文崩壞的現實,知識份子必須勇於發聲;族群、政黨、個人更須拋私忘利。對於台灣的未來,不能只焦慮、懼怕,更不能漠視與空想。選擇思考、聚集大家的智慧,為未來作籌謀,重建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

活動照片

  •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相關文章

當代重要思想史家林毓生,於本月22日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辭世,享壽88歲。林毓生院士對台灣公民社會的形成,有著重大貢獻,並奉獻心力於學術研究,培育並影響無數學者,其離世可謂一個時代的結束。徐瑾經紀人為金融時報中文版財經版主編,於林毓生院士生前曾多次接觸,感念院士一生對中國思想與文化的研究,用文字記錄其敦厚、謙讓、公正的風骨。一位真正的學者,林毓生當之無愧。

編者按: 美國著名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於12月25日逝世,享年85歲。史景遷出生於英國,曾長期擔任耶魯大學教授,他研究中國歷史,以獨特視角、以講故事的方式寫作。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為《追尋現代中國》,從17世紀的明朝鼎盛時期講到1989年天安門廣場的示威遊行,娓娓道來的敘述橫跨近四百年的中國歷史。

美國哈佛大學原先設置在北京語言大學裡的「哈佛北京書院」,將從2022年開始改為與台灣大學合作,並且改名「哈佛台北書院」。外交部對此表示,樂見哈佛大學與台灣大學建立兩校合作計劃,並且歡迎哈佛大學選送美國優秀菁英來台灣研習華語文。

編者按: 實體書店是各國的文化的聚集地,但近年電商平台崛起,實體書店的銷售量被打得落花流水,關鍵就在於如亞馬遜等平台幾乎免費的送貨服務。近日來,為了保護實體書店免與亞馬遜競爭,法國立法者將審查一項法律草案,要求最低書本運費,將實體書店與線上書店置於同起跑線。

大陸最近正加強對台灣歷史研究的重視。中國社科院主管的《台灣歷史研究》,近日從「輯刊」升格為「期刊」,並成立編委會;大陸教育部近日評選出的重點補助研究計畫,1項關於台灣教育歷史、現狀與未來策略的研究,被列為「國家重大」類別,且在450多個入選研究題目中,僅有8個被列為「國家重大」。大陸國台辦交流局長黃文濤直言,這是進一步掌握台灣歷史研究學術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於《聯合報》撰文指出,中國政府對新疆做了什麼,國際社會所得資訊有限;但中國政府對香港做了什麼,卻一切歷歷在眼前,全世界都眼睜睜看著東方之珠蒙塵,變成了沉淪之島。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中央大學共同成立的「余紀忠講座」,今年邁入第十個年頭,特別邀請葉永烜院士擔任主講人,並以「眺望50年後的今天」為題,從歷史、人文、天文等面向,引導師生和社會大眾如何安身立命,面對全球暖化、人工智慧的威脅,如何善盡台灣身為世界公民之社會責任。

葉永烜為國際知名天文學家,研究專長為彗星物理和太陽系及行星起源等。1982年他提出了著名的跨國土星探測計畫卡西尼-惠更斯號,為國際天文研究寫下輝煌的一頁。...

時報文教基金會舉辦座談會 學者:轉型正義淪為選舉工具

--------------------------------------------------------------------------------

【高有智/台北報導】

  二二八紀念日前夕,時報文教基金會等團體廿四日舉行一場談族群和解與轉型正義座談會,會中學者陳芳明等人指出,轉型正義需要社會集體討論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