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彭博資訊報導,在台灣晶片製造業者正努力填補全球半導體供貨短缺之際,台灣正受到再次竄升的新冠病毒疫情,以及長達一年的乾旱衝擊農業、企業和能源等兩大壓力夾擊。在政府努力遏制疫情的同時,水、電雙缺的緊張情勢凸顯出台灣面臨氣候變遷的脆弱性所衍生的長期挑戰。

台灣疫情在5月初出現重大轉折,截至5月14日,國內病例累計1290例,到了5月24日已暴增為4917例,短短10天新增病例已超過3600例,本土病例大爆發,疫情的嚴峻不僅讓國人緊張,也受到外媒關注,紛紛撰文報導台灣防疫破功的訊息,以下綜合過去幾天知名國際媒體的報導重點:

新冠病毒依然在許多國家蔓延,科學家普遍認為疫苗是控制大流行的最佳藥方,但在一些國家疫苗短缺成為一大困擾。在這場全球疫苗供應賽中,大國之間的博弈從未停歇。

國內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3日公布國內新增287例本土確診個案及170例「校正回歸」本土個案。其中個案分布仍以雙北市最多,新北市新增215例、台北市則新增165例,但疫情隨著民眾移動而蔓延,台灣本島幾乎只剩台東縣未出現確診個案。

新冠肺炎疫情可能讓少數族裔女性轉向退出職場;麥肯錫(McKinsey)諮詢公司與LeanIn.org合作的調查發現,30%的亞裔女性有意退出職場;除文化差異外,也凸顯出職場對亞裔女性的歧視問題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因疫情而加劇。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爆發本土社區感染,國外媒體報導台灣及新加坡疫情狀況指稱,新加坡疫苗接種率較高,約3成人口已施打第一劑疫苗,為東南亞最高的接種率。而我國疫苗施打率幾乎是「全球墊底」。前副總統陳建仁接受《BBC》訪問時,承認在有關萬華茶室疫情的蔓延,台灣並沒有從鄰近疫情仍然非常嚴峻的日本經驗學到教訓,他並指出,自行生產疫苗對台灣非常重要。

牛津大學校長理查德森於《金融時報》撰文指出,按照與牛津大學達成的協議,阿斯利康以成本價供應新冠疫苗,其他疫苗生產商也可以效仿這種做法,放棄智慧財產權所謂的《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豁免,以提高全球疫苗生產能力。理查德森支持拜登建議,加速全球疫苗施打。然而,多個歐洲國家的政府反對這個主意,理由是它會扼殺未來的創新。可以預見的是,製藥公司持反對立場。

彭博報導指出,台灣被譽為全世界抗疫最成功的例子,但自滿心理卻暴露了台灣除有效圍堵外什麼都沒有的防線:不僅檢測少,又沒有篩檢無症狀感染的機制,還有幾近零%的疫苗施打率。Mayo診所疫苗研究集團主任、病毒學家 Gregory Poland 接受彭博訪問說:「如果他們有300確診病例,就會有3,000例在社區內,只是不知道而已。」他說:「這就需要嚴格封鎖措施,即所謂的鎔斷手段,然後要儘快拿到疫苗。」問題是沒有疫苗。台灣接種步調遠遠落後歐美,如此一來,將陷入像新加坡、香港等鄰近地區一樣封鎖─解封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