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彭博資訊報導,在台灣晶片製造業者正努力填補全球半導體供貨短缺之際,台灣正受到再次竄升的新冠病毒疫情,以及長達一年的乾旱衝擊農業、企業和能源等兩大壓力夾擊。在政府努力遏制疫情的同時,水、電雙缺的緊張情勢凸顯出台灣面臨氣候變遷的脆弱性所衍生的長期挑戰。

新冠病毒依然在許多國家蔓延,科學家普遍認為疫苗是控制大流行的最佳藥方,但在一些國家疫苗短缺成為一大困擾。在這場全球疫苗供應賽中,大國之間的博弈從未停歇。

新冠肺炎疫情可能讓少數族裔女性轉向退出職場;麥肯錫(McKinsey)諮詢公司與LeanIn.org合作的調查發現,30%的亞裔女性有意退出職場;除文化差異外,也凸顯出職場對亞裔女性的歧視問題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因疫情而加劇。

牛津大學校長理查德森於《金融時報》撰文指出,按照與牛津大學達成的協議,阿斯利康以成本價供應新冠疫苗,其他疫苗生產商也可以效仿這種做法,放棄智慧財產權所謂的《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豁免,以提高全球疫苗生產能力。理查德森支持拜登建議,加速全球疫苗施打。然而,多個歐洲國家的政府反對這個主意,理由是它會扼殺未來的創新。可以預見的是,製藥公司持反對立場。

一般人接種疫苗後的1到3天內,可能出現發燒、頭痛、手臂痠痛等副作用,但是國外部分女性打完疫苗後卻出現了經期提前、紊亂、疼痛加劇,甚至有變性為男性和停經的女性在接種過後再次發生出血現象。據報導,雖然這種副作用尚未得到證實,但免疫系統在子宮內膜的確發揮重要作用,可能因此導致經期變化。

美國政府與業界高層告訴路透社,拜登政府一直在考慮修改禁止大多數全球人口入境的全面旅行限制,但尚未做出決定。夏季旅遊季即將來臨,歐洲聯盟(EU)國家今天同意放寬對非歐盟訪客實施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旅行限制,此舉可能可向所有英國人與已接種疫苗的美國人開啟歐盟大門。

消息人士表示,歐洲聯盟(EU)成員國今天同意,將對已完整接種2019 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苗的旅客重新開放歐盟邊界;歐盟各國部長21日將正式通過相關建議。

IFJ 委託三位澳大利亞媒體學者對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工作者作調查採訪,其證言顯示中國花大氣力建立了一整套國際媒體基礎布局,並在全球抗擊疫情期間投入使用。報告還指出,中國把這些對外宣傳工作和「疫苗外交」捆綁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投資項目中,以確保受惠國在聯合國會議等場合支持中國、讚揚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