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美國總統拜登周四(6/10)抵英國,準備參加接下來幾天的七大工業國(G7)領袖峰會。拜登與英國首相強生會面後進行記者會,談及雙方對全球事務合作達成的共識,並與美國藥廠輝瑞(Pfizer)執行長聯合宣布,宣布美國將購買5億劑輝瑞疫苗,供應給全球92個中低收入國家。

當台灣與許多其它國家還在為新冠肺炎疫苗數量不足,無法保護醫護人員、高風險族群時,許多「疫苗富國」,像是加拿大、以色列、新加坡…等,卻已經在鼓勵12~15歲的青少年接受接種,引發爭議。

針對台灣近期新冠疫情升溫,英國衛報在7日以「自身成功的受害者:為何台灣未能設法因應大規模新冠疫情爆發」為題,點出儘管台灣先前有250天沒有發生任何本土案例,但現在,政府顯然被原先認為永遠不會發生的事弄得猝不及防,從「Taiwan can help」變成需要外界協助,防疫模範生顯然未能充分準備好因應疫情爆發。

編按:《衛報》報導,世界銀行表示,全球經濟將面臨80 年來最快的衰退復甦,但由於Covid-19 疫苗進展緩慢,貧窮國家有可能進一步落後於富裕國家,預計損失會加劇與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相關的剝奪。

美國正在推進總統拜登設定的70%人口注射目標,但於此同時,愈來愈多人想知道,注射過疫苗後,保護力可以延續多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近期宣布,已經展開新的臨床測試,對已經完成疫苗注射的人,施打莫德納(Moderna)的一種強化疫苗,看看能否增加抗體,以及延長保護力。

最先在印度發現的一種新冠病毒變種,正在英國一些地方引發感染病例的增加,專家表示,這個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命名為「Delta」的變種,甚至比「肯特」或者「Alpha」變種更加易於傳播,而且目前已經在英國成為病毒的優勢變種。

台灣近期疫情嚴重擴散,但獲得國外幫助獲取了一些疫苗,許多人期待盡快接種疫苗後可以趕快恢復正常生活。但是以國際最近的例子觀察,即便是接種率過半,疫情仍可能出現大幅反彈甚至創下新高,其中受到最多討論的是南美洲智利的案例,台灣在規劃施打疫苗的同時,也可以以此為鏡。

隨著在印度首次發現、現命名為Delta的變種病毒在全球的傳播增加,受影響國家包含即將解封的英國,與已經應封城11天的澳洲墨爾本。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許多已開始施打疫苗的國家,若是過快解除限制措施,對未接種疫苗的人來說可能產生災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