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編者按: 新冠肺炎延燒至今已快兩年,期間疫苗陸續問世,近期內在歐美更將推出口服藥。台灣疫苗採購與研發上,在這一年經歷了許多紛擾,隨著國產疫苗之一的高端疫苗獲選WHO團結試驗(Solidarity Trial),國內疫苗該如何放寬眼界、長遠布局,是重要關鍵。

編者按: 新冠肺炎口服藥近期陸續問世,由美國默克公司開發的新藥「莫納皮拉韋」已於上周在英國通過批准,將於本月底至 12 月初、透過藥物實驗進行推廣;另一大藥廠輝瑞開發的口服藥 Paxlovid,被研究報告指出,可降低89%的住院或死亡風險。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表示,抗疫武器越多越好,若其中一者產生抗藥性,還有一個可以用,但他強調,藥物不能取代疫苗,兩者抗疫效果是累加的。

編者按: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自7月以來一直在密切追蹤新冠病毒變異株Delta其中一個名為「AY.4.2」的亞變異株,「AY.4.2」目前已經在至少42個國家現蹤,而根據「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提供的數據顯示,在所有感染「AY.4.2」的確診病例中,有93%都是出現在英國。而台灣也在29日首見Delta Plus病毒入侵。

編者按: 國際間各國疫苗覆蓋率陸續提升,全球已有7成國家放寬邊境管制;我國公衛學者對此指出,邊境解封能加速經濟復甦,建議政府與歐美國家協商,相互認證疫苗護照,讓施打2劑疫苗的民眾能快速通關。疫情指揮中心透露,已與歐盟規畫相互認證機制,現正針對歐盟要求、認證內容進行實質合作。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施行迄今近1年半,隨著全球各國開始走向與病毒共存,該條例是否應重新檢討引發外界關注。立院九月三十日召開公聽會,多數與會學者主張,該條例除了欠缺明確原則,也沒有最長時間限制,立法院應思考修法。

國光生技今天公告,國光生向印尼食品藥物管理局(BPOM)申請新冠肺炎疫苗AdimrSC-2f vaccine第一/二期人體臨床試驗計畫,已正式獲得核准,將可開始執行。預料國光生將以次世代疫苗,進行數百人臨床試驗,目標今年底完成試驗,並評估明年海外進行三期臨床。

編者按: 國內出現多起Delta變異株感染,包含幼兒園群聚、新北大樓住戶、維修工人等,有專家建議應該提升至三級警戒,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都說還不達到升級條件,可以再觀察。但升級條件為何、需要觀察什麼,卻說不清。

編按:政府釋放軍公教調薪與基本工資調漲的同時,更應正視勞動市場惡化的警訊,《經濟日報》社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雖然我國經濟在出口支撐下,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可以達到3.69%,今年6月份失業人口高達57萬人,失業率高達4.8%,更是自2010年10月以來的最高峰,除了加速強化短期紓困措施外,中長期也應由源頭做起,政府應從優化產業體質來改善勞動市場體質,才是務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