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對話

所有名家

這是一篇命題之作,字數又有明確的限制,所以不能就主題的各個層面廣泛地進行討論。此處只能就培養「歷史的思考」(historical reasoning)這一點來談。

  「歷史的思考」是我喜歡用的名詞,我的意思是,任何一種現代學科都有通識的任務,正如經濟學教導人們「經濟學的思考」,歷史學一樣可以培養「歷史的思考」。

  「歷史的思考」至少有幾個要素:第一、是歷史想像能力的培養。這是人文教育很重要的環節,...

舉個例子吧!立法政策上常面臨一些數字或數量的選擇問題。假設犯罪所得是一萬元,但是被抓到的懲罰是一千元,那懲罰的效果一定不彰顯。但是,如果處罰也是一萬元呢,還是不行,因為每十個只有一個被抓到,因此較好的做法是處罰十萬元。這背後所要處理的是適當嚇阻(optimal deterrence)的問題。又假設撞死人所必須賠的錢,低於撞至重傷所必須賠的錢,那麼司機在撞倒人後,便有乾脆撞死的誘因。又如果,法律規定擄人勒索,不論是否撕票,一律處死刑,...

自小我就有機緣接近河,一條屬於自我的河,一方紫竹林邊,是在小學五年級搬到萬華大理街後與同學發掘的「聖地」。四十年前的淡水河,沿著小路是竹林,經穗子花灌木叢,往前去是一片地瓜田,河邊水中石塊有青苔,其間常見幾方可取圓滾滾的鵝卵石,時見小魚與蝌科穿梭,黃昏裡有紅蜻蜓飛舞。至今我依舊留戀在―幼時河的清風淨水…。

理德兒時也有一條河,這條大河是大漢溪。淡水河上游的大漢溪河波浪寬一可戲水游泳、可捉魚蝦,「摸蛤兼洗褲」的小時候的景象、...

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的「面對公與義」已是第五場的大型研討會了。跨越二十一世紀之初,面對國家永續發展,我們辦了第一場「邁向公與義研討會」;面對政黨競爭、紛爭不斷,政策方向推動無力時,我們舉辦第二場「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面對社會的差距不斷增加,我們舉辦了第三場研討會「建構宏觀包容分享的社會」。三次研討會皆屬綜合性公共議題,去年初基金會籌畫稅制研討會,深究社會上稅制不公現象層出不窮之因果。

今年二月中,基金會許董事、朱董事、...

在台灣邁入新世紀的進程中,金融改革一直是各項改革倡議中討論最久、步伐最慢、爭議最多、但也最為重要的議題。任何企業的採買、銷售、投資、避險、融通,在在有賴金融體系的支援與協助。因此,當金融體系不健全或欠缺效率時,其對應的實體交易自然也就難以活絡,種種經濟問題與困難也就會層出不窮。

一九九七年東南亞多國面臨金融風暴的衝擊,使這些國家的銀行與生產體系受到重創。台灣當時幸而經濟體質尚稱健全、外債比例並不高,故所受衝擊相對較小;...

稅制改革的問題一直是眾所關心,稅制改革如何造成社會資源的重分配、稅制改革對於產業發展的影響,以及稅改進程中所將遭遇的政治障礙等議題,都需要全面性的探究。今年初由許嘉棟董事提出,在財政困境的當前,基金會應正視稅改的問題以及稅制的公允性,有勞嘉棟兄與朱敬一董事、陳聽安教授、曾巨威教授策劃。

又台灣稅制的議題,由籌措財源、側重經濟發展、支持產業政策到正視機制的演變, 稅改的過去與未來已經過千百次的探討至今仍是意見分歧、障礙叢生、推動不易...

身為台灣第一位教育部環境保護法的公費留學生,研考會主委葉俊榮長期關注環境議題,自1992年由國科會選派赴里約參加「地球高峰會」開始,與政府推動永續工作結下不解之緣:1994年擔任行政院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委員、1997年擔任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永續會)委員,直到2002年接任國家永續會執行長,台大法律教授出身的葉俊榮以推動台灣永續發展為己任。以下是葉俊榮與《科學人》總編輯李家維的訪談紀要:

撰文/整理/鄭靜琪...

「一國兩制」在台灣的民意市場裡一向乏人問津,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台胞與台商開始身體力行「一個台灣兩個治權」。「一台兩治」現象的浮現,意謂著為數眾多的台灣民眾與企業同時隸屬於兩個作用高度重疊的統治關係,他們的生存機運與基本權益同時繫之於台北與北京的公權力行使。「一台兩治」現象的深化,意謂著大陸當局在引導兩岸關係的發展上,取得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制高點;北京領導人找到了落實「寄希望於台灣民眾」方針的竅門與槓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