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今晚報導,在首相特拉斯反對之下,熱中環保的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將不會出席下月在埃及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COP27)。

中研院院士李遠哲稱2050年零排碳是不可能的 「政府是在騙自己」,並指政府做得不夠。蔡英文總統今天接見農業專家強調,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及2050淨零轉型的目標,政府進一步推動農業升級轉型,她相信,「大家的研發成果,將會是非常關鍵的助力」。

台灣採碳費先行,財政部賦稅署長許慈美今天表示,財政部將關注歐盟CBAM碳關稅進展與台灣未來碳費執行情況,若國內碳費收取不足,可能使碳稅費課稅權轉移到歐盟,屆時會在配合行政院政策規劃下,評估推動碳稅的必要性。

交通部規劃於高雄新建國道七號,作為高雄港連外道路之一,預期可紓解當地國道一號塞車問題,計畫核定後首次環境影響評估審查至今已近十年,仍備受當地民眾爭議。

法新社報導,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日前在一項專訪中警告,地球的氣候變遷如此之快,人類已經沒有機會修復。

珍古德是環保主義的重要人物,她的行動已持續了數十年。她在美國洛杉磯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說,阻止人為造成全球暖化而導致的最壞影響,時間正在迅速縮短,「我們真的正在接近一個不歸點(point of no return, PNR)」。

珍古德表示,「環顧世界,看看氣候變遷正在發生什麼。太可怕了...

本學年開始,新澤西州幼稚園及中小學公立學校將把氣候變遷正式納入課程,創全美首例,學生必須在課堂上有系統了解人類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問題。

國道7號高雄路段環評案明天審查,民間及環保團體今天發布聯合聲明,認為工程方案無法紓解高雄交通問題,而密集的交流道設置,反而可能讓此路段成為台灣最危險的肇事公路。

花東918強震後,台東縣池上鄉興富溼地水源消失、溼地乾涸,水池的魚大量死亡,當地瀕危的赤箭莎、克拉莎、菊池氏細鯽等原生種動植物恐難存活。另附近農民指出,用來灌溉的地下水井水位下降,抽不了水,擔心影響2期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