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查逾10年「國道七號」通過環評 民團憂震後斷橋重演
交通部規劃於高雄新建國道七號,作為高雄港連外道路之一,預期可紓解當地國道一號塞車問題,計畫核定後首次環境影響評估審查至今已近十年,仍備受當地民眾爭議。環保署環評委員會今(28)日審查此案,認定已無顯著不良影響,決議通過。但環評委員也提醒,確定路線之前仍有微調機會,必須將斷層、交通壅塞及拆遷補償等衝擊降到最小。
環保署環評委員會今(28)日審查「國道七號開發案」。圖片來源:擷取環保署線上會議
規劃23公里國道串聯高雄南北 解決港市交通困境
國道七號開發案自2010年行政院核定,2012年進入環評程序,一度遭專案小組以興建效益不明確、影響居民健康為由認定不應開發,後續環評大會決議進入二階環評,前後歷經22次範疇界定會議,才在2021年重回專案小組初審,上(8)月16日取得初審通過,昨(28)日於環保署環評大會審查。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說明,國道七號主線規劃從高雄市小港區南星路出發,往南接上台17線後,再往北經過臨海工業區、大坪頂特定區,以及大寮、鳳山、鳥松等區,最後在仁武區接上國道十號,沿途共設七處交流道。總長約23公里,其中21公里(約91%)將採用對環境影響較小的高架橋梁。
高公局強調,國道七號可以分擔高雄市區幹道及國1、國3、台88等高、快速公路壅塞之車流,完善高雄都會區高、快速路網,改善交通狀況。昨會議多達30人登記旁聽發言,可見當地對此案的關注程度。發言者有近半數為在地立委、市議員等民意代表,區長以及主要貨運業者代表等也表示贊同,盼興建國七可解決交通困境。
國道七號主線總長約23公里,經小港、大寮、鳳山、鳥松、仁武等區,作為高雄港聯外道路,分散國道一號壅塞車流。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書件
震後斷橋、最危險公路? 居民疑慮重重 反對現行路線規劃
另外半數的發言民眾則持反對意見,當地居民、民間團體擔憂,國道七號提高車流量,但目前規劃反而無助紓解交通壅塞,短短23公里路程設置了多個交流道,密集上下交流道形成交織路段,恐成為台灣「最危險公路」。
民間團體發言指出,不久前的918花東大地震,全台各地都傳出災情,更震斷了高寮大橋等數條花東重要道路。而現行國道七號路線北側仁武段經過旗山斷層,南側可能位處旗山斷層的盲斷層帶, 旗山斷層曾在2016年發生規模6.4強震,如果貿然興建,未來重型車輛、化學槽車通行,恐有安全問題,呼籲開發單位應提出防災防震計畫。
國道七號斷層調查結果。圖片來源:環評書件
民間團體也在會中重申,並非反對建設國道七號,而是現行規劃不是最好的路線,建議採用「高屏溪西側案」替代方案,從南星路出發,繞行林園區海岸後,再沿高屏溪旁台29線北上,行經多個工業區,不僅提高效益,更可在林園、大寮石化園區發生災害或危急事件時,作為民眾避難逃生的救援路線。
十年審查終落幕 環委盼拆遷問題妥善處理
本案召集委員李錫堤表示,國道七號開發案進入二階環評之後,經過長達五年的範疇界定程序,於專案小組又審查了四次,對於民眾擔心的斷層問題,已在範疇界定程序中有了探測結果,國七確實有通過鳳山斷層,但因路線垂直於斷層走向,影響較小;在仁武、鳥松也有靠近斷層,但開發單位承諾會在施工前確認斷層確切位置,以微調方式因應。
李錫堤本職為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他以自身專業強調,公路建設不同於核電廠、水壩等設施必須避開斷層,公路屬於長期建築,就算碰到活斷層,「該穿過還是要過」,只要垂直穿過、避免大段平行,震災所受的損害就較容易修復。
經過三個小時討論,環評委員認為,開發單位已釐清先前的問題,完善對環境生態影響的減輕措施,決議通過此案,宣告這場長達十年的環評審查告一段落。另有多位環委提醒,在確定路線之前仍有微調的機會,高公局應仔細評估拆遷補償問題,以最少拆遷戶為原則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