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我國森林、海洋、土壤三大自然碳匯路徑出爐。透過推動新植造林、國產材利用等政策,農委會提出2030年自然碳匯增量135.75萬公噸,2040年達1000萬公噸的目標。相關政策包括推動草生栽培、建立土壤碳匯監測機制,2024年還將推出海草床復育示範區。

台灣預計二○二四年起徵收碳費。據了解, 環保署 今年首度委外研究,針對每公噸排碳課徵台幣一百元及三百元兩大方案進行影響分析,但報告認為,兩者對總體經濟衝擊皆不顯著,其中若收三百元,約減損六百億元,僅占二○一九年GDP總額的百分之零點三二,建議台灣碳費起徵價為十 美金 (約台幣三百餘元)。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COP27)於20日清晨達成歷史性協議,同意設立一個「損失與損害」基金,由富國支付窮國因氣候變遷造成的損失。

聯合國 第27屆氣候峰會( COP27 )昨舉行「加速農業氣候調適」的周邊會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首席科學家伊洛維(Ismahane Elouafi)出席發表演講。

全球企業永續論壇(GCSF)昨天辦理第二天實體論壇,主席簡又新參與英國標準協會(BSI)年會時表示,溫室氣體中以範疇三最重要,因為品牌公司要把供應鏈的碳排納入,因此中小企業若趕不上時代會被淘汰,另一方面來看也是企業供應鏈重整時機,「誰能夠減碳成功最重要」。

環保團體質疑台灣到底拿什麼氣候治理好表現給國際看,才能參加全球減碳競賽,呼籲政府應加嚴2030減碳目標,才能讓人民了解淨零是玩真的。

環保署為使資源回收處理業邁向智慧化及建構高質循環體系,將於112年起,提供自動化製程及污染防治設備升級的信用保證及低利貸款、使用新穎技術再利用進行差別補貼與設備政策專案補貼等多項經濟誘因,與減碳輔導,將投入近20億資源輔導協助資源回收處理產業轉型升級!

開發金控致力推動綠色金融,為深入了解中小企業在綠色轉型的需求,昨發布「中小企業 減碳 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