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歐盟2026上路,經部:台灣不致成重災區,第三地出口恐負擔龐大稅負

水利署長賴建信希望透過視訊會議,中央地方更加緊密合作應變,將災害影響降低至最小。

工商協進會建議,成立中央級專責單位統籌跨部會資源,制訂接軌國際法規,避免台灣淪為減碳孤兒。

輿論開始關注鄭州這場天災到底有多少人禍成因,另一種檢討的聲音,則是質疑鄭州的「海綿城市」建設。

綠色金融商品在疫情期間大受歡迎,但市場上普遍缺乏適切的評估標準,更不用說符合台灣本地的特殊條件。金管會為了確定台版「永續金融分類標準」(Taxonomy)的可能圖樣,與環保署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金融研訓院、及資策會共同研究。

極端氣候頻率增加,使得水資源經營更趨困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丁澈士建議,成立國家級的水資源研究院,統合研究水資源各面向,提供政府擬訂相關政策參考。

貿協今天表示,因應永續發展的國際趨勢,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在日前舉行的董監事會議中提案,呼籲政府盡快提出台灣淨零排放宣言,並獲全體贊同。

環保署為減少大型固定污染源空氣污染物排放、鼓勵公私場所提升空氣污染防制設備效能以維護空氣品質、推動資源循環與環境友善共榮政策,預告「水泥業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修正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