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在上個月底,像是為了呼應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喊出的2050淨零排放口號一般,不光環保署打破沉默承諾會加速溫管法修法,就連農委會也緊接在後,於9月1號宣布成立專責淨零辦公室。

英國在台辦事處今天發布首份針對「台灣兩千大企業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報告,解析台灣本土企業對相關議題的態度與行動,報告指出,近7成受訪企業目前沒有綠電投資購買計畫。

配合國際減碳趨勢,環保署於本會期提出《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除環保考量,更是讓台灣企業面對歐盟即將上路的碳稅,先以碳定價要求減碳。

經濟部前年准許亞泥在花蓮太魯閣採礦權展限20年,引發修礦業法爭議,而居民與環保團體也以利害關係人身分提告,一審判居民勝訴,最高行政法院昨(16)日駁回上訴確定。

ESG是Environmental(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三字縮寫,ESG指標往往用來評估,企業是否善盡社會責任,及是否重視永續發展。

環保署今天審查核二廠除役環評案,環委著眼於火山、海嘯及氣候變遷等因應計畫,決議本案補充修正後再審。台電表示,評估除役計畫約25年,未來規劃作為低碳電力來源電廠用地。

不肖業者違法濫倒廢棄物於農村、魚塭,相關案件層出不窮,去年環保署就承諾檢討《廢清法》並提出修正草案,但距今已10個多月未有進展。

金管會推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鼓勵金融機構對綠能產業擴大投資、融資,催動企業參與綠色產業及推動永續發展計畫,同時督促企業揭露有品質的ESG資訊,金融業未來仍將繼續擁抱綠色金融,金融機構對於綠色產業的投資與融資案件預期將會日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