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3年內上線 盼衝亞洲第一

農委會林務局29日舉辦記者會,多個機關單位共同簽署「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TBIA)合作協議,3年內將整合資料上線,盼資料量衝到亞洲第一。

林務局、林試所、特生中心、營建署、海保署、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今天簽署「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TBIA)合作協議,3年內將整合資料上線,盼資料量衝到亞洲第一。

農委會林務局今天舉辦「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國家隊成立」記者會。長年致力於此、已退休的前中研院研究員、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榮譽教授邵廣昭也出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代理主任陳國勤、內政部營建署副署長陳繼鳴、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所長曾彥學、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主任楊嘉棟共同簽署「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合作協議。

林華慶說,未來資料可擴展至生物分布、物候、基因體、遺傳資訊、性狀、功能等範圍,並將強化資料開放、資料庫間的串連、加強資訊可用性與應用潛力,預計3年內上線。

陳國勤說,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負責的資料庫,源自2001年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成立時,由行政院科技部與之洽談簽署MOU,讓台灣成為會員之一,而台灣的資料使用量在亞洲排第二,2019年GBIF理事會並點名台灣在相關資訊的使用是典範之一。

陳繼鳴指出,今天是起點,過去迄今的資料,需要做更細緻的資料處理,透過不同部門把相關資料做整合,可以說是創舉;建議10多年來營造國土計畫的過程裡,有所謂的中央山脈保育廊道,也把海岸、海洋放進來,但莫忘了把水利單位拉進來,作為串連生態的血管。

楊嘉棟說,特生中心推動公民科學,獲得民眾廣泛迴響、參與收集資料;林務局也推動了國土生態綠網藍圖規劃及發展計畫;另外,公共工程施作前需要做生態檢核,會用到相關資料;當然水利署有簽署國土綠網的MOU,將來其資料庫也會整合進來。

他相信,經濟開發跟生態保育絕對不會衝突,「石虎不會擋人財路」,可以用科學數據解決問題,希望接下來TBIA的資料量稱霸亞洲。

林務局補充,台灣在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創立之初便是副會員(Associate Participant),截至2021年9月1日已累積1147萬7209筆生物出現紀錄,在東亞第一,亞洲僅次於印度的2444萬7999筆。

此外,在台灣的資料中,公民科學的調查資料占比高達88.7%,來自路殺社、ebird Taiwan、台灣兩棲類保育志工等的貢獻。其他的開放資料,則來自於博物館典藏(約5.7%)、政府計畫(約2.6%)、科學研究(約0.53%)及基因序列資料庫(約0.5%)等。

相關新聞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