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3年內上線 盼衝亞洲第一

農委會林務局29日舉辦記者會,多個機關單位共同簽署「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TBIA)合作協議,3年內將整合資料上線,盼資料量衝到亞洲第一。

林務局、林試所、特生中心、營建署、海保署、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今天簽署「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TBIA)合作協議,3年內將整合資料上線,盼資料量衝到亞洲第一。

農委會林務局今天舉辦「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國家隊成立」記者會。長年致力於此、已退休的前中研院研究員、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榮譽教授邵廣昭也出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代理主任陳國勤、內政部營建署副署長陳繼鳴、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所長曾彥學、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主任楊嘉棟共同簽署「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合作協議。

林華慶說,未來資料可擴展至生物分布、物候、基因體、遺傳資訊、性狀、功能等範圍,並將強化資料開放、資料庫間的串連、加強資訊可用性與應用潛力,預計3年內上線。

陳國勤說,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負責的資料庫,源自2001年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成立時,由行政院科技部與之洽談簽署MOU,讓台灣成為會員之一,而台灣的資料使用量在亞洲排第二,2019年GBIF理事會並點名台灣在相關資訊的使用是典範之一。

陳繼鳴指出,今天是起點,過去迄今的資料,需要做更細緻的資料處理,透過不同部門把相關資料做整合,可以說是創舉;建議10多年來營造國土計畫的過程裡,有所謂的中央山脈保育廊道,也把海岸、海洋放進來,但莫忘了把水利單位拉進來,作為串連生態的血管。

楊嘉棟說,特生中心推動公民科學,獲得民眾廣泛迴響、參與收集資料;林務局也推動了國土生態綠網藍圖規劃及發展計畫;另外,公共工程施作前需要做生態檢核,會用到相關資料;當然水利署有簽署國土綠網的MOU,將來其資料庫也會整合進來。

他相信,經濟開發跟生態保育絕對不會衝突,「石虎不會擋人財路」,可以用科學數據解決問題,希望接下來TBIA的資料量稱霸亞洲。

林務局補充,台灣在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創立之初便是副會員(Associate Participant),截至2021年9月1日已累積1147萬7209筆生物出現紀錄,在東亞第一,亞洲僅次於印度的2444萬7999筆。

此外,在台灣的資料中,公民科學的調查資料占比高達88.7%,來自路殺社、ebird Taiwan、台灣兩棲類保育志工等的貢獻。其他的開放資料,則來自於博物館典藏(約5.7%)、政府計畫(約2.6%)、科學研究(約0.53%)及基因序列資料庫(約0.5%)等。

相關新聞

全台僅3縣提功能分區圖 政院訂4月1日召集縣市首長討論 施行可能挪後2至3年 因應氣候變遷等災害,《國土計畫法》原訂2025年上路,...
線上刷卡是民眾常使用的方式, 但一次性動態密碼依然會有盜刷問題,金管會將盡力為民排解信用卡用一次性密碼(OTP)遭盜刷的爭議。...
預防警示帳戶、人頭戶,金管會三路並進,一是針對警示帳戶數最多的前五家銀行列入專案列管,要求訂定改善計畫;...
台灣總人口數持續負成長,內政部指出,明年我國婦女總生育率僅有0.95人,並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預計2052年總人口數會跌破20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