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台灣廉價的油水電還能撐多久?這個衝擊不會比通膨小的大麻煩,誰敢處理誰有種,可偏偏二十幾年下來,台灣還沒等到有膽的偉人!

環保署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為蒐集更多意見,本周接連舉辦三場修法研商會,今(20)日首場研商會討論議題鎖定修法總則及各部會權責分工,出席民間團體多認為,應明確在條文中指定權責部會,避免部會間「踢皮球」,環保署表示,後續會再邀集各部會共同討論。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21日指出,在綠電進度落後、天然氣不符COP26碳排放路徑圖下,台灣未來不能過度依賴仍會排碳的天然氣,政府的能源政策有必要重新檢討。

環保署表示,溫管法預告期至明天止,並於20日起召開3場草案研商會,將就政府機關權責、減量對策及罰則、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宣導與獎勵等議題,邀集專家學者、環團共同討論。

眾所矚目的四大公投案在18日展開投票,儘管選前藍綠皆大力動員「四個同意」對決「四個不同意」,但受冷氣團等因素影響,投票率低、僅4成1,最終「重啟核四」、「禁止萊豬進口」、「公投綁大選」、「三接遷離大潭藻礁」4項公投的有效同意票皆未達到門檻,且不同意票都超過同意票,結果全部未通過。

國內公投落幕,攸關能源議題未通過,企業界擔憂明年工業及民生恐缺電。而受國際新冠疫情與國內缺工、缺原料影響,截至11月底,太陽光電併網容量僅7.1GW,達成率81.14%。


明年一定缺電

公投結果出爐,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昨天呼籲,明年是一定會缺電,大家既然做了決定,將來就不要埋怨。

公投倒數三天,藻礁公投推動聯盟今天邀請藝文界人士共同挺藻礁公投,電影導演侯孝賢透過影片質疑,是否要「為了五年、十年的眼前便利,毀滅掉7600年的藻礁?」作家朱天心說,公投其他三項都是可逆的,但只有藻礁生態被毀滅後就不可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