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規劃

國土規劃前置作業歷經十三年有餘,於91年起草,目的為促進我國永續發展,協助政府機關以永續發展的角度推行國家建設,並考量公共政策與計畫推動的各個層面,包括:經濟、土地利用、能源、交通運輸、環境品質、國民健康、資源保育、生物多樣性及文化與社經等議題。

國家發展目標重點在於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其達成手段之一即為透過實體環境之建設,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且兼顧生態、生活與生產需求的永續環境。針對國情需要,建立適當的中長程公共建設計畫永續發展決策機制,並與預算審查制度結合,將有效的適時提供資金在適當土地執行適當的公共工程,以永續的概念利用國家有限的土地與財政資源,落實國家建設願景。

過去透過國土計畫、都會區域計畫引導各部門的中長程公共建設,以便適時適地提供有限資源在利用土地與財政上,以合宜有效的落實國家願景。回顧臺灣地區過去全國性公共建設,大多由單一事業部門需求提出,甚少考量與國土永續發展之關聯及結合,造成公共投資與永續發展脫節。民國104年已通過之《國土計畫法》,將藉由永續發展關鍵指標與我國(中央與地方)公共建設計畫結合,以符合永續發展目的。

土地是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根本。「全國國土計畫」將在兼顧發展與永續,均衡現在與未來需求的原則下,更有序地引導全國未來的空間發展,讓須保育的保育,要復育的復育,該發展的發展,找回對土地的尊重及倫理,預約台灣美好的未來!

 

背景說明

一直以來我們對《國土法》寄予厚望,但它無法成為一切土地爭議的單一解答。《國土法》乃框架式與價值指引的立法,其內涵正等待之後研擬的20項子法規來充實,國土計畫法自民國86年開始,從民國93年正式定名並送立法院,經過6次送件,最後經過朝野協商,於104年12月18日通過。國土計畫的重點,過去是北、中、南、東各有區域計畫,接著就直接下到都市計畫,並未有縣市等級的空間計畫,從大到小的跨距太大。因此修正後的國土計畫納入中央和縣市層級的空間計畫。現在中央正擬定全國國土計畫,尤其是特定區的部分,未來會以附冊的形式附在國土計畫法中,效力等同法律,指導縣市國土計畫。「全國國土計畫」訂下全國土永續利用的管制策略與基本原則後,實質的空間計畫,以及現實中每筆土地所屬功能分區的指認,仍有待各地方政府擬訂的「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與「國土功能分區圖」來落實。這是一套仍充滿變數的架構,後續規劃將影響《國土法》能否引領台灣土地適地適性地發展。

活動照片

  • 國土計畫法後續作為座談會

    國土計畫法後續作為座談會

  •  為國土計畫追蹤算帳座談會

    為國土計畫追蹤算帳座談會

  •  為國土計畫追蹤算帳座談會

    為國土計畫追蹤算帳座談會

  • 國土計畫的漫長等待座談會

    國土計畫的漫長等待座談會

  • 余範英董事長

    余範英董事長

相關文章

在上個月底,像是為了呼應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喊出的2050淨零排放口號一般,不光環保署打破沉默承諾會加速溫管法修法,就連農委會也緊接在後,於9月1號宣布成立專責淨零辦公室。

英國在台辦事處今天發布首份針對「台灣兩千大企業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報告,解析台灣本土企業對相關議題的態度與行動,報告指出,近7成受訪企業目前沒有綠電投資購買計畫。

今(2021)年台灣碰上百年大旱,用水管理引起討論,經濟部水利署加速多元水資源開發,規劃在台南將軍新建全台最大的海水淡化廠,環保署今(13日)舉行該案第一次環評初審。

水利署去年在褒忠鄉有才村低窪區選擇2公頃農田,把田埂加高作為「在地滯洪」示範區,增加1萬公噸滯洪量。

面對氣候變遷,台灣不是大旱就是大雨,即便砸下重金建造治水工程,似乎仍不堪一擊。水利專家表示,台灣過度迷信工程,但事實上再完善的建設,仍然無法阻擋極端氣候的威脅,未來的防災思維,可能必須轉變為如何預警、疏散與保命,財產已不再是第一考量。

農委會甫預告修正的「農業發展條例施行細則」第二條之一,將由過去函釋改以明文入法,規定回填土不可為廢棄物或其他不適合種植農作物之物質,以免污染農地與地下水。

農委會推動「大規模崩塌國家警報」,到一一五年將把全台九十八處列入國家警報範圍。圖為南投縣仁愛鄉武界、萬豐部落間聯繫要道今年八月因豪雨發生大規模崩塌。

南投縣仁愛鄉武界、萬豐部落間聯繫要道今年八月因豪雨發生大規模崩塌,兩地交通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