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淨零

氣候變遷對環境、經濟及社會造成之影響與衝擊日益嚴重,近年全球加速減碳,全球已有127個國家宣布2050年淨零排放(Net Zero),我國鄰近日本及韓國亦已公開承諾,中國則提出2060淨零的目標。2021年1月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後,隨即發布重返巴黎協定之行政命令,將氣候危機納入美國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之中心考量,並且明確宣示在2050年以前達成淨零排放。

背景說明

2050淨零碳排已是多國的減碳目標,金管會日前亦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全體上市櫃公司須於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環保署表示,碳盤查將採分級管理,過去查驗機構需由國際認可機構執行,未來企業可依照自己需求,於國內查驗機構查驗即可。

除碳盤查外,碳定價一直也是爭議的焦點。有許多業者建議,政府碳費訂定多參考其他已開發國家所訂的碳費,不應以單一國家做比較,同時應針對產業別訂定詳細的計算公式,逐年調整,採浮動式計價推動,分階段調整,或依油價一樣,有調、降調等升依循,並有更多類似於抵換專案的計畫,讓中小企業也能承擔並執行。

至於碳費該收多少?環團與工總也不同調!工總調查關於碳費的定價,有47%的企認為碳費為每公噸100元最為合理。立委蔡壁如則批評,碳定價太低,無法引導高碳排產業轉型。民眾黨認為碳費每噸300元,且每兩年要滾動式調升。依照倫敦政經學院(LSE)研究,每噸碳排收300元,每月電費僅增45元。綠色和平組織表示應達到每公噸75美元(約台幣2200元),中研院經研所研究員蕭代基則同民眾黨意見,參考英國學界建議,認為每公噸應收取300元。

但不論收費多少,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21年實施碳排放交易有29國,使用碳稅、碳費有35國,加總為64國家或地區。以2020年為例,530億美元碳定價收入僅涵蓋全球不到22%碳排放量,顯示碳定價必須加快推動。

活動照片

  • 水利署魚寮會勘

    水利署魚寮會勘

  • 水利署魚寮會勘

    水利署魚寮會勘

  • 南故宮會勘

    南故宮會勘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

  • 邱文彥 (溫管法催生委員、海洋大學海洋事務及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邱文彥 (溫管法催生委員、海洋大學海洋事務及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 范建得(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范建得(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相關文章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今晚報導,在首相特拉斯反對之下,熱中環保的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將不會出席下月在埃及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COP27)。

法新社報導,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日前在一項專訪中警告,地球的氣候變遷如此之快,人類已經沒有機會修復。

珍古德是環保主義的重要人物,她的行動已持續了數十年。她在美國洛杉磯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說,阻止人為造成全球暖化而導致的最壞影響,時間正在迅速縮短,「我們真的正在接近一個不歸點(point of no return, PNR)」。

珍古德表示,「環顧世界,看看氣候變遷正在發生什麼。太可怕了...

本學年開始,新澤西州幼稚園及中小學公立學校將把氣候變遷正式納入課程,創全美首例,學生必須在課堂上有系統了解人類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問題。

在日本,建設高層木結構建築的計劃越來越多。大林組、竹中工務店接到了客戶企業的諮詢和訂單,住友林業等也將建立生産基地。建材加工機械廠商也開始準備大型機器。高層木結構建築作為「有利於脫碳的建築」受到關注,還有利於減輕施工現場的工作負擔。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調查了各企業的舉措。

2011年福島核災後,德國訂出2022年全面廢核的時間表。然而,受到俄烏戰爭影響,歐洲供應出現危機。5日,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宣布,南部的伊薩2號(Isar 2)和內卡維斯特海姆(Neckarwestheim)核電廠將延至2023年4月關閉,作為緊急備用電廠;北部的埃姆斯蘭(Emsland)則依原計畫除役。

G20氣候峰會破局後,歐盟和中國轉而在氣候變遷承諾上交鋒。歐盟指中國身為最大排放國,卻試圖撤回對氣候變遷承諾;中國則稱歐盟燒煤取代俄國天然氣,與低碳發展背道而馳。

文/蕭代基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政治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歐盟執委會於2021年7月14日向歐洲議會提出世界第一個碳邊界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法、碳邊境稅法)法律提案,經過近一年的討論,今年6月22日歐盟議會壓倒性投票通過此法案,接著進入最後兩個歐盟立法程序,以完成立法。

此法案之主要立法目的在於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

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Musk)雖靠電動汽車致富,但其近日在參加一場能源會議中表示,世界必須繼續開採石油和天然氣,以維持人類文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