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變遷與發展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背景說明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活動照片

  • 殷乃平

    殷乃平

  • 鄭崇華

    鄭崇華

  • 王伯元

    王伯元

  • 朱雲漢

    朱雲漢

  •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 許嘉棟

    許嘉棟

  • 陳添枝

    陳添枝

  • 薛琦

    薛琦

相關文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常一年12次,其中四次固定談經濟,四次經濟會議中的4月會議,特色是在一年經濟開局期,也在政策調整窗口期。

一如預期,中共經濟高端會議引動解讀如潮。在特殊的內外大勢下,今次北京經濟界多以看信號彈的心情來發觀感,解讀文章標題都是「傳遞重大信號」、「傳遞八個重大信號」、「釋放九大政策信號」,現在總結到十大信號,閱讀流量也逐日而增。

解讀中共經濟高端會議,其實取巧省力的辦法,是看那會議沒提什麼,...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6日應約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電話,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雙方就中烏關係和烏克蘭危機交換了意見,並表示將派出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赴烏克蘭等國訪問。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札哈洛娃(Maria Zakharova)評論此事時表示,莫斯科注意到北京準備建立解決烏克蘭衝突的談判進程。

由於剛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3年第一季例會上,刪除了「三重壓力」的表述,加上19日大陸國家發改委才以「需求擴大、供給恢復、預期改善」來形容第一季經濟的良好開局。專家認為,「三重壓力」可能調整為「三重改善」,下階段的經濟政策重點, 可能在不擴大刺激利多的背景下,繼續提振企業信心、增加就業、促進房地產市場發展

大陸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23日表示,大陸外貿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坦言「外需的不確定性仍然是最大變數」,這也加重外貿企業的經營壓力。

統計局發言人付凌暉表示,第一季GDP年增率優於預期,主要來自消費回升,第一季消費最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6.6%,貢獻率相比去年全年大幅提升,是經濟「三駕馬車」中拉動經濟成長的主力。

通縮之爭仍未停歇,向經濟學家討教,有三個預測,首先是通縮不會得到官式認定,自1988年搶購風潮以來,當局即將通膨立為鬥爭對象,但35年來一次也沒有認定過通膨,通縮也是一樣;其二,通縮問題是無法否認,但這次通縮真是非典型性的,但其結果是有殺傷性的,那就是衰退的風險。理論上大陸經濟應進入復甦周期,但現實中大陸經濟還在萎縮甚至可能出現衰退。其三,政策定變。大陸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會反射出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經濟會的判斷和決策。人大閉幕一個多月,新班子在沿用李克強的調控思路,4月底的政治局會議,李強極可能提出新主張,但那主張是什麼,政策如何變,只能「拭目以待」。

CPTPP是一高標準FTA,新成員除概括遵守既有協定外,還須做更多承諾。即便是條件很好的英國,由正式申請到完成談判,也須大約兩年。台灣未來即使取得談判入埸券,也要經歷冗長談判,所以有必要先做好短期無法加入的影響因應。

蔡英文總統29日啟程出訪中美洲、過境美國,據美國媒體報導,美方正和兩岸溝通,一方面敦促北京方面不要作出過激反應,也希望台灣方面確保蔡英文行程不會踰越過去的規範。蔡總統30日晚間接受華府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贈予「全球領導力獎」,對談內容遍及安全、經濟和貿易,並強調會「捍衛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