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殷乃平
鄭崇華
王伯元
朱雲漢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許嘉棟
陳添枝
薛琦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常一年12次,其中四次固定談經濟,四次經濟會議中的4月會議,特色是在一年經濟開局期,也在政策調整窗口期。
一如預期,中共經濟高端會議引動解讀如潮。在特殊的內外大勢下,今次北京經濟界多以看信號彈的心情來發觀感,解讀文章標題都是「傳遞重大信號」、「傳遞八個重大信號」、「釋放九大政策信號」,現在總結到十大信號,閱讀流量也逐日而增。
解讀中共經濟高端會議,其實取巧省力的辦法,是看那會議沒提什麼,...
這些年半導體產業是台灣出口的明星產業,對於台灣經濟成長的貢獻自然不在話下,但是最大的買家不是美國、歐洲,而是中國大陸。談起兩岸貿易,多數人都會援引我國出口總額裡有四成是輸往大陸,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也足以顯示兩岸經貿相互依賴的程度,出口的背後是生產,生產的背後是就業,就業的背後是一個個家庭的幸福。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本月一日舉辦四十周年慶祝晚會,正在台灣進行訪問的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與蔡英文總統、副總統賴清德共同出席。波頓也在會中強調,台灣正受到來自中國的越來越嚴重的軍事威脅,應該更加融入國際集體防衛結構,以降低中國發動侵略的可能。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6日應約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電話,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雙方就中烏關係和烏克蘭危機交換了意見,並表示將派出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赴烏克蘭等國訪問。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札哈洛娃(Maria Zakharova)評論此事時表示,莫斯科注意到北京準備建立解決烏克蘭衝突的談判進程。
由於剛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3年第一季例會上,刪除了「三重壓力」的表述,加上19日大陸國家發改委才以「需求擴大、供給恢復、預期改善」來形容第一季經濟的良好開局。專家認為,「三重壓力」可能調整為「三重改善」,下階段的經濟政策重點, 可能在不擴大刺激利多的背景下,繼續提振企業信心、增加就業、促進房地產市場發展
大陸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23日表示,大陸外貿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坦言「外需的不確定性仍然是最大變數」,這也加重外貿企業的經營壓力。
統計局發言人付凌暉表示,第一季GDP年增率優於預期,主要來自消費回升,第一季消費最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6.6%,貢獻率相比去年全年大幅提升,是經濟「三駕馬車」中拉動經濟成長的主力。
通縮之爭仍未停歇,向經濟學家討教,有三個預測,首先是通縮不會得到官式認定,自1988年搶購風潮以來,當局即將通膨立為鬥爭對象,但35年來一次也沒有認定過通膨,通縮也是一樣;其二,通縮問題是無法否認,但這次通縮真是非典型性的,但其結果是有殺傷性的,那就是衰退的風險。理論上大陸經濟應進入復甦周期,但現實中大陸經濟還在萎縮甚至可能出現衰退。其三,政策定變。大陸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會反射出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經濟會的判斷和決策。人大閉幕一個多月,新班子在沿用李克強的調控思路,4月底的政治局會議,李強極可能提出新主張,但那主張是什麼,政策如何變,只能「拭目以待」。
返回議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