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瞭望/通縮非典型 經濟有變局

中國大陸經濟再度走到十字路口,是左轉右轉,是向北向南,由兩個時間點來決定,一是4月18日大陸國家統計局發布會,公布首季宏觀經濟數據;一是預定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大陸經濟的十字路口,本來是觀看經濟是強復甦還是弱復甦,由之討論經濟政策的調整方向,但突然出現一場通縮大討論,扭轉了各方注意力,可能包括中共高層的注意力。

有關大陸經濟步入通縮的議論,去年就零零星星地有預測,這次爆發爭論,來自一位特立獨行經濟學家的議論,再由大陸國家統計局的物價數背書,通縮之議轟然而起,但很短時間內反對聲音也轟然而起,甚至有「八大經濟學家反通縮論」的說法,於是通縮之爭,成了大陸經濟是否轉折、中共經濟政策是否轉向的觀察點。

所謂通貨緊縮,主要與通貨膨脹相對,經濟學較一致定義,是經濟進入特殊環境,貨幣供應收緊,市場供大於求,銀根收緊。錢更值錢,物價下跌,消費下降。通常認為,通膨引致金融和經濟危機,通縮引致經濟衰退甚至蕭條,於是通縮比通膨更可怕。

點燃通縮之爭的,是中國社科院教授劉煜輝,他十天前在華夏基金「策略會」上提出最新研判,直言大陸經濟正滑落「衰退的象限」,其主要判斷來自大陸央行的流動性大增,卻阻止不了通縮加速,還說據大陸央行數據,14億大陸人有7億人負債,剔除老人小孩接近全民負債了。也即高強度貨幣信用,仍不能阻止經濟滑向通縮。

四天後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3月物價指數,以居民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跌出18個月的新低,及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連跌六個月且降幅擴大,引來驚呼,通縮真的來了,然後是支持通縮者的各種分析,接著就有多位經濟學家出來反對通縮論。另一可留意的現象,是經濟界有爭論,民間有關注,但官方官媒保持沉默。

所謂通縮之爭,雙方各有所據,包括數據和理論依據,糾結其間,難以拔出,特別是圍繞通縮有諸多奇特經濟現象,所以通縮被稱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通縮」、「非典型性通縮」等。其中被經濟學者點出的奇特經濟現象,還有三大金句,首先一個是「富人通縮,窮人通膨」,據說是經濟學家李迅雷總結的,意思是大陸富人身在通縮,他們不花錢,他們要炒的東西也價格狂跌,代表性是汽車、房屋、奢侈品;而大陸窮人收入不增反降,他們要用的東西價格日升,如食品特別是糧價。

另外兩個金句,一是「國外滯脹、國內通縮」,這較易理解,歐美之前面臨著通膨威脅,現可能進入滯脹階段,而大陸在進入通縮。另一金句是「瘋狂放水,超額儲蓄」,那意思是人行印鈔機轟鳴,經濟學家說過去14個月M2增加人民幣37兆元,其中最近兩個月增加9兆元,大約增發逾人民幣40兆元貨幣,卻沒有通膨反現通縮;同時居民儲蓄存款在狂增,去年住戶存款增加人民幣17.8兆元,今年第1季再增人民幣9.9兆元。

通縮之爭仍未停歇,向經濟學家討教,有三個預測,首先是通縮不會得到官式認定,自1988年搶購風潮以來,當局即將通膨立為鬥爭對象,但35年來一次也沒有認定過通膨,通縮也是一樣;其二,通縮問題是無法否認,但這次通縮真是非典型性的,但其結果是有殺傷性的,那就是衰退的風險。理論上大陸經濟應進入復甦周期,但現實中大陸經濟還在萎縮甚至可能出現衰退。其三,政策定變。大陸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會反射出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經濟會的判斷和決策。人大閉幕一個多月,新班子在沿用李克強的調控思路,4月底的政治局會議,李強極可能提出新主張,但那主張是什麼,政策如何變,只能「拭目以待」。

(經濟日報/ 香港特派員李春)

相關新聞

美國商務部4月25日公佈的2024年1~3月美國實際經濟成長率為1.6%,低於認為達到2.5%左右的市場預期。美國的個人消費等內需維持堅挺...
 日本官員頻頻口頭干預仍止不住日圓貶勢。難敵美元獨強,日圓匯價25日再度摜破155防線,刷新34年低點。日本央行(BOJ)...
 兩岸開放觀光出現轉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稍早於「馬習二會」上釋出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善意後,大陸國台辦24日指出,陸方將採取積極措施,...
抵上海,26日與王毅會談,聚焦中國支持俄羅斯國防工業等4議題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24日飛抵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