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變遷與發展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背景說明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活動照片

  • 殷乃平

    殷乃平

  • 鄭崇華

    鄭崇華

  • 王伯元

    王伯元

  • 朱雲漢

    朱雲漢

  •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 許嘉棟

    許嘉棟

  • 陳添枝

    陳添枝

  • 薛琦

    薛琦

相關文章

綜合台港媒體報導,由於港府不發給簽證,台灣駐港人員無法赴任及續留,20日有7人離港返台,目前台灣駐港辦公室只剩7月底工作簽證才到期的經濟部駐港代表倪伯嘉。駐港人員20日返台,是因為港府近期發函要求在21日前離境。

因不簽署一中承諾書,7名台灣駐港辦人員簽證到期無法續留昨天回台。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今天表示,港府設置政治障礙旨在矮化,政府拒絕接受。已協調各部會應變,維持業務運作。

國防部公告最新軍購決標案,我駐美軍事代表團已與美國在台協會簽署兩項軍購案合約,完成「遠程精準火力打擊系統」及「飛彈乙批」,兩案的金額合計達新台幣487億餘元。據悉,兩項軍售合約是美方去年宣布的岸置魚叉飛彈與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現簽約生效,代表進入履約階段。

美國在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將台灣、日本和南韓的科技供應商與中國大陸共同列為國家安全的「危險性風險」,突顯華府強化供應鏈自主的渴望。分析師和產業領袖表示,這項報告是對亞洲的供應商示警,亞洲的業者應該準備改變其長期策略。

編者按:本土疫情延燒,目前疫苗的採購與實際到貨數,是全民能否回歸正常生活的關鍵要素之一,從上個月政商和宗教界民間人士便紛紛表態,願協助由不同管道採購疫苗。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願親自購入500萬劑BNT疫苗的議題,讓許多人也關心最後究竟能否順利取得疫苗。

美國務院亞太助卿提名人康達出席國會聽證會表示,美台關係至關重要,他將進一步發展與民主夥伴台灣的強健關係,也會致力履行台灣關係法內義務,協助台灣自我防衛。

美國總統拜登15日與歐盟領導人舉行峰會,根據會後聲明,美歐領導人承諾在終結疫情、貿易合作,與應對俄羅斯等領域,建立高層工作小組或對話管道;美歐將協調一致與中國大陸往來,在新疆、西藏、香港等共同關切領域合作,並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議題。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十三日在峰會公報中首度提及台灣局勢。日媒報導,G7各國原對提及台灣有歧異,法德不願得罪中國大陸,面露難色,在日美力促下,各國領袖於公報發表前數小時才定案。對此,蔡英文總統沒有多加發言,僅表示須堅守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