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變遷與發展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背景說明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活動照片

  • 殷乃平

    殷乃平

  • 鄭崇華

    鄭崇華

  • 王伯元

    王伯元

  • 朱雲漢

    朱雲漢

  •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 許嘉棟

    許嘉棟

  • 陳添枝

    陳添枝

  • 薛琦

    薛琦

相關文章

2021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昨以視訊連線方式在南京和台北同步舉行。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向大會發賀信,除強調堅持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還呼籲兩岸企業界人士「堅決與台獨分裂勢力畫清界限」。對此,我經濟部長表示,歡迎台商回流。

編者按: 遠東集團旗下化纖紡織、水泥事業在中國遭裁罰及追稅合計人民幣 4.74 億元,約新台幣 20 億元;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昨 (30) 日出席集團耶誕點燈晚會時,並未表達相關看法,但他以資深工業人的身分投書媒體,表達對兩岸關係及台灣產業經濟政策的憂慮。

蔡英文總統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撰文,以「臺灣力爭民主之路—國際秩序變遷中的一股良善力量」為題,分享臺灣民主模式,也提及印太發展與北京當局從未放棄對臺野心,並指出,雖然臺灣長期被冷落,但已準備好成為全球善的力量,在國際舞臺扮演角色。

前海基會董事長、精神科專科醫師洪奇昌撰文指出,美中戰略競爭和兩岸政治歧異皆非短期內可化解,為了避免集體夢遊走向衝突,台灣的決斷並須更為細緻,一方面,對中華民國前途的「四個堅持」是沒有模糊空間的。

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撰文指出,就兩岸關係而言,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兩岸生活方式差異與制度、價值信仰差異,是百年來分化發展的結果,故兩岸政治立場差異並不是短期就能解決,也不是用勝負零和方式所能解決。期待雙方能從克制不冒進、交流促了解著手,開啟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良性循環。

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表示,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兩岸同胞要從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要繼續致力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

因不簽署一中承諾書,7名台灣駐港辦人員簽證到期無法續留昨天回台。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今天表示,港府設置政治障礙旨在矮化,政府拒絕接受。已協調各部會應變,維持業務運作。

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黃齊元於《聯合報》撰文指出,最近歐盟官員與英特爾、台積電及三星代表會談,邀請這些大廠在歐洲建造一座晶圓廠,並準備上百億歐元補貼,開發七奈米以下先進製程。台積電同時宣布以廿八點八七億美元在南京擴建二廠,建置廿八奈米產能;台積電南京一廠以十二及十六奈米製程為主,已開始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