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變遷與發展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背景說明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活動照片

  • 殷乃平

    殷乃平

  • 鄭崇華

    鄭崇華

  • 王伯元

    王伯元

  • 朱雲漢

    朱雲漢

  •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 許嘉棟

    許嘉棟

  • 陳添枝

    陳添枝

  • 薛琦

    薛琦

相關文章

十月十號為中華民國111年國慶,總統蔡英文以「給世界一個更好的台灣—堅韌之島.韌性國家」為主題發表國慶演說,除感謝國民守住疫情,也針對日漸緊張的國際局勢,強調在理性、平等及相互尊重下,願意和北京當局,尋求雙方可接受的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方法。

2023 年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衝突風險仍高,高通膨仍將抑制終端消費性需求,需求端呈偏中性偏保守,面板廠若能維持低產能利用率策略,有助景氣早日落底 。

美國參議院院外交委員會 14 日即將審議《 2022 年台灣政策法案》( 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 ),外界認為此案是自 1979 年《台灣關係法》( Taiwan Relations Act )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調整」。此法案對台灣有何影響 ? 是走向國際的轉機,還是有可能導致另一個台海危機 ?

美國聯邦參議員布萊克本(Marsha Blackburn, R-TN)於25日深夜才剛抵台,《路透》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報導,美國會持續供應台灣軍需品和砲彈,軍售消息最快9月宣布,象徵美國支持台灣不受北京影響。

台灣每年來自對岸的貿易順差,對岸需要台灣優質產品與先進製程,是兩岸在「八二三砲戰」後所發展超乎意識形態的默契。但現今兩岸關係的緊張,台灣如何安全發展,再再考驗政府的智慧。

共機頻頻擾台,兩岸關係日漸緊張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10日訪中,引發外界撻伐,連黨內也不諒解其出訪前尚未建立共識。近日解除隔離開始參訪,夏立言受訪時表示,兩岸實在不能再重演過去戰爭所造成的遺憾,應共同努力維繫這得來不易的和平,繼續透過交流降低衝突風險。

共軍近期擾台,兩岸關係緊張,兩邊許多網民也相互敵對。前社團法人台灣社造聯盟理事長盧思岳參與第三場「中國細微觀察思沙龍」,對談「專制社會有『社區』嗎?—中國社區改造的曲折路」。盧思岳表示,鮮少有人看見「社會面的中國」,中國政府在社區營造上出力不少,兩岸可以透過「第三種民主」的社區營造多方交流,促進公益。

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 Nancy Pelosi )訪台不到兩週後,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埃德・馬基( Ed Markey )於 8 月 14 日率跨黨派參眾議員代表團抵達台北,引發中國加強軍演報復。根據彭博報導,美國持續派團訪台意在試探,不論拜登政府願不願意,都將測試中國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