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

IMF本月30日 表示,隨著各國央行繼續加息以遏制通膨,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會放緩。但該組織也表示,經濟增長將比此前預期更具彈性,全球性衰退或可避免。 預計中國將會彌補缺口,經濟產出從 2022 年的 3% 加速至 2023 年的 5.2% 。 IMF 還表示,歐洲能源危機並沒有最初擔心的那麼嚴重,美元走弱緩解了新興市場的壓力。

中國正處疫情海嘯,專家推估據綜合各種估算,全中國感染人數直上看6億大關;中國政府上週宣佈將從1月8日開始放開邊境管控措施,世界各國也開始嚴正以待。除了擔憂引發新一波疫情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表示,中國未來數個月確診人數恐暴增,預估將進一步打擊本土經濟,以及拖累全球經濟成長。。

美國聯準會(Fed)14日決定升息2碼,Fed主席鮑爾強調,目前並未考慮2023年開始降息,但暗示明年2月可能將升息幅度進一步縮小到1碼,整體決策基調傾向「鷹派」。台灣方面,中央銀行也於15日舉行第四季理監事會議,會後宣布政策利率調升半碼(0.125個百分點),自本年12月16日起實施。

美聯儲結束了數月來每次加息0.75 個百分點的勢頭,將基準政策利率上調 0.5 個百分點,並暗示明年將繼續收緊美國經濟。 經濟學家們表示,美、英、歐三個地區的通脹都已見頂,美國和英國的總體通脹本周都有所下降,但各國央行仍擔心,通脹降至 2%的目標需要太長時間。

今年下半年,美國強勢升息來力抗通膨,各國不得不跟進。我國央行也跟進,共升息三次,雖然央行預估兩次調升存準率約可回收兩千四百億元的資金,故為收縮資金、促使市場利率上揚的有效措施,但考量到存款準備率,是否還有其他不良後果,讓前中央銀行副總裁許嘉棟,一一說分明。

「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 14 日報導,美國電商巨擘亞馬遜( Amazon )最快本周開始裁減多達一萬名員工。 從 Meta 、 Lyft 、 Stripe 到推特,美國知名科技公司紛紛裁員,這對美國就業市場或全球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通膨持續影響,科技業也難以倖免。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 Inc面臨成本飆漲、廣告市場疲軟等困境,9日宣布將資遣逾1萬1000名員工,相當於總人數的13%,成為科技業今年規模最大的其中一波裁員。

隨著Fed再度升息3碼,美國的利率走廊揚升至3.75-4%。強勢升息讓風險資產黯然失色,市場資金大量流向避險美元,造成美元指數高企不墜,也讓亞幣不敵而呈疲軟態勢,台幣雖身陷貶值風暴中,但楊金龍認為,台灣經過亞洲金融風暴和金融海嘯的洗禮後,制度逐漸完善,不致於出現如英國的「失落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