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潮

2020年王道永續指標,以以「貧富.病毒.貿易戰」為主題分別,從全球倫理、包容發展、環境均衡3大領域,評量全球97個國家/經濟體的永續發展現況,並邀請專家學者林祖嘉教授、鄭永年教授、劉兆漢院士、郭位院士及余範英女士共同進行研討,為全球未來找出方向。

于老師過世了!竟是來自報上的消息。基金會論壇承于老師多次提攜參與,建議議題方向,在金融全球化的衝擊下,為「台灣金融的自由化、國際化與制度化」論壇發表專題,鄭重提出「鎖國政策正窒息台灣金融市場的生機」,在「面對全球化下的發展與分配」論壇裡擔當總結,呼籲「聯結全球化脈動刻不容緩」。面對國家治理,老師以前瞻與遠見破除迷思,不容妄為。

在我們那個時代,都稱呼大學裏親近的老師叫先生而不名,這是一種混合日本式與民國式的流行說法。從當他學生到同事,有一段長時間,楊先生都留平頭,訪客甚多,有慕名而來,有參與或關心民主運動的,那時的他全心研讀心理學,而且什麼都涉獵,主張一個學系要五臟俱全,從生理到社會、從正常到異常、從嬰孩到老人、從個體到集體,要不然體會不出心理學真正精神之所在,我們也都要教多類課程,認為理所當然。當有了總體性的了解後,便亟思真正走入主流之中,...

王汎森 採訪/李宗陶

2012年初秋在台灣中研院見到的王汎森先生比四年前消瘦許多,他失掉了一些體重,增添了一些責任,比如,2年前由中研院歷史最久的史語所(1928年由傅斯年創建)所長而成中研院副院長。他主要的學術職位包括中研院院士、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

訪問之前,我們有幸參觀了史語所的文物陳列館,看到了珍貴的「居延漢簡」,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古現場的復原景觀,以及發掘的牛、鹿鼎等青銅器的一部分。橫跨數千年的器物莊嚴、...

人工智慧到大數據的發展史起伏近半個世紀,二○○○年後為全球化的資訊與通訊技術帶來產業版圖的快速更新。台灣雖造就引以為傲的晶圓代工昂首全球,但在數位時代裡未能全盤佈局,落後日本、歐美、甚至大陸。

2016年12月初,《16:是誰讓少年帶著痛苦與懼怕走完他的人生》出版,本書紀錄16歲少年買泓凱於2013年於桃園少輔院死亡事件,在監委王美玉不懈地調查之下,死亡真相至今依舊不明。買泓凱生長於弱勢家庭而無法得到健全的照顧,而當他因微罪犯法進入少年矯正機構,反而讓少年無辜命斷於此,而當少年家人欲探知少年死亡真相時而進入司法體系時,卻因官僚系統官官相護而讓事實依舊懸於空中。一個年輕生命的喪失映照出法務矯正體系、官僚體系、社會環境等層層問題。...

活動介紹: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時報出版於2016年12月3日合作舉辦「青貧世代來臨-《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座談會,座談會以大衛‧謝普勒的著作《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一書為起點,試圖突破現代窮忙現象的困境,並找到面對未來的自信。活動由政大EMBA傑出名師李瑞華老師主持,東海社工系彭懷真老師與作家盧郁佳小姐分享。

藉由《窮忙》一書,我們分擔青年朋友面對外在全世界競爭的激烈時代,內在國內經濟發展停滯,且社會分配不均,...

前言:

氣候變遷下,人類文明挑戰接踵而來,世局變幻莫測、國事如麻,爭權奪利紛擾滋事仍不斷,面對千頭萬緒,基金會選擇做安內、整合與分擔的工作,整理改變中的大社會,談人與地的共生共處。林萬億及朱雲鵬都是重視社會分均現象不均,相繼由學而仕,首推社福政策多年的學者,今從人口結構、少子化老化、健康角度論政,再分擔社會如何找出口,從有多少錢能做多少事,到可轉化為大家分工、分擔,各位專家背景不一,都積極將多年經驗,彼此補強伸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