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潮

氣候變遷為近年全球及各國關注議題,2015年巴黎氣候高峰會結束時,195個締約國無異議通過《巴黎協定》,帶領全球面對低碳趨勢,而台灣作為地球村的一員,責無旁貸的必需共同面對環境變遷議題。本(2016)年的「余紀忠講座」特別邀請李遠哲院士擔任主講人。盼能透過李院士的剖析,使社會大眾更加瞭解環境變遷相關議題,並投注心力共同改善台灣環境變遷現象。

李遠哲院士從巴黎氣候協定COP21開始談起,...

基金會與豐田國小的淵源來自於方穎豐校長,基金會與方校長結緣於2008年映像公與義《我們的孩子》紀錄片,片中紀錄台東泰源國小與台北民權國小孩子的生活片段,呈現城鄉差距、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而時任泰源國小的方穎豐校長全力協助紀錄片的拍攝。之後方校長調任至豐田國小,2012年兩廳院圓夢計畫剛好到台東藝文中心演出,那場演出基金會便透過方校長邀請豐田國小的孩子觀賞表演[1]。在四年後2016年的今日,圓夢計畫再度來到台東,基金會持續與方校長聯繫,...

由中央大學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已邁入第七年的「余紀忠講座」,19日邀請到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金耀基,以「中國現代政治文明的探索-從民本到民主的歷史之路」為題精闢演說。他解析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政治文明,再三強調,台灣的民主得來不易,要好好珍惜,朝更完善的民主實踐!中大校長周景揚、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兆漢、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林聖芬等人同台聆聽,由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汎森擔任引言人,並有青年學子提問對談。...

活動介紹:

北京APEC峰會後,國際勢力重新建構,台灣在期中地方大選後,國內政黨版圖亦重新洗牌,面對國、內外局勢丕變,政府與民間須盡速提出因應策略,解決發展與分配的兩難並凝聚社會共識。

面對公與義─承擔與試煉」講座,特邀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知名評論家南方朔及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就政治、經濟與國際面向,探討國家未來出路,並邀請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擔任主持人。

審時度勢,綜觀大局,劃時代的試煉,承擔的艱鉅...

故宮文物赴日展覽引發的正名風波,對政府官員的最大教訓是:涉外事務凡與國家主權有關,政府則應力爭力辯,而且要爭得寸步不讓,辯得理直氣壯。

有人或許認為,「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政府何必斤斤計較「國立故宮」被改名為「台北故宮」?為了兩字之差而損及台日關係,值得嗎?況且,爭到「國立」又如何?日本眼中的「中國」,仍是彼國而非此國,何必自我感覺良好?

這種看法未必有錯。但台日雙方所簽展覽合約,...

太陽花學運是一場改寫歷史的運動,改寫了學運史,也改寫了社運史,更開創了以占領憲政機關為手段的新社運模式。

但既是模式,就可能出現模式效應。太陽花才撤出立院議場不到一天,就爆發上千民眾包圍台北市中正一分局事件,即是太陽花效應的立即發酵;可以預料,往後任何一場社運,都有可能受到此一模式影響。

也就是說,如果以後再出現類似大埔徵地、美麗灣開發、國光石化興建與恐龍法官判決等事件,...

二○一三年七月,「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擘畫舉辦了「第一屆余紀忠講堂種籽營」。甄選四十六位來自產、官、學和社團,年齡在五十歲以下的菁英分子,在為期一個月的講習期間,參與基金會多年的導師們與所有的種籽學員,相踵繼續「公與義」與「實在年代」的倡議,舉辦「種籽營」可算是基金會為台灣找尋出路所推出的第三部曲。這個新階段的基調自然不只是要「坐而言」,更強調要有「起而行」的行動力。

余紀忠講堂種籽營的籌辦,來自想為停滯的台灣付出一些心力的發想。...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國立中央大學共同舉辦的「余紀忠講座」將於十二月十七日於中央大學大講堂登場,今年邀請到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擔任講座,圖書館並安 排「王德威院士書架」揭幕儀式,讓中大師生和臨近高中生有機會親炙大師的丰采。

曾榮獲1994年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的王德威院士,為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專家,旅居美國長達二十餘年,致力於華文文學研究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