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疫後經濟成長,製造業用電增加。環境部25日公布最新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台灣2021年淨排放量較前一年成長4.56%。學者分析,我國碳排受製造業景氣強烈牽引,要達到2025年減排10%的法定目標,恐怕近2~3年每年都要減排3%,並呼籲新上任的環境部長薛富盛,比照德國召開氣候專家委員會,重新檢討各部門減碳措施。
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卡關逾一年!環境部說明,依照「地方制度法」規定,由於該自治條例具有罰則,應報行政院核定,目前刻正研處中。環境部強調,樂見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訂定相關自治條例,不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應辦理事項,包括成立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及經中央核定的「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方案」,更應積極優先推動執行,中央地方攜手合作,加速減碳。
環境部說明,台北市政府於去年7月函送「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至行政院,...
環境部22日正式掛牌成立,各界最關心的就是何時開徵碳費,以及與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銜接的問題。事實上,歐盟近周公布一批CBAM相關指引,把之前大家有疑惑的制度細節都交代清楚了。過去有些國人期待能以碳權抵換來降低碳關稅負擔,現在歐盟很清楚的關閉此管道。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看守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綠色和平等指出,環保署升格前動作頻頻,不僅推出循環杯政策、網購包裝減量、旅宿用品減量期程,並研擬「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力求廢棄物最小化,更提出2030年減量13.8萬噸原生塑膠的新政目標。環團表示,上述措施雖有期待之處,但面對失控的塑膠汙染。
永續發展是近來企業經營非常重要的名詞,其意義為「滿足人類當前需求、又不損害後代子孫滿足他們需求」的發展模式,例如: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因此當前企業不能只考量自己能永續,還要關注環境保護,不要損害後代子孫的生存環境。再者,企業經營不能製造社會不公平、不和諧,以及不要加大貧富差距,亦即企業經營也要關注社會的永續性。
換句話說,在失敗的環境與社會之中,即使再成功的企業也不算成功。獲利僅是企業的基本目標,...
環境部 將於明天正式揭牌,外界所關心的碳權交易、碳費子法也是將成立的 氣候變遷 署重中之重的課題;截至今天,已陸續預告5項子法,而交易辦法、碳費委員會設置要點,也將在年底前推出。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將於22日改制為「環境部」,將同時成立四署一院,分別是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化學物質管理署、環境管理署、國家環境研究院。而碳權交易、碳費等相關規範,都將是氣候變遷署首要課題。
因應「碳權交易所」8月7日正式成立, 環保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