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育

雖然美中兩個世界大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日趨加劇,拜登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凱瑞還是在週三與中方官員進行了高層對話,試圖尋找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辦法。美國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同時也是世界綠色技術強國。如果雙方能達成一致,加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計劃,這可能對世界將全球暖化維持在安全範圍內的能力產生重大影響。

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島國家面臨「滅頂危機」,我國今日與馬紹爾群島、諾魯、帛琉、以及吐瓦魯等友邦簽署「對抗氣候變遷聯合聲明」,共同推動能源轉型、強化糧食安全、保護自然棲地與管理海洋保護區等行動。

基隆協和電廠改建計畫爭議不斷,2022 年台電提出四接 3.0 方案,預計在7月 7日舉行第五次環評初審,台電表示,預估 2025 年北東電網的供需缺口恐達 470 萬瓩以上,若不盡快新建自主電源,其他區域就要增加發電支應,強調新建自主電源才是根本解方,協和更新計畫有其必要。

日本今年夏天即將實施「含氚廢水」排放入海計畫,將超過 100 萬立方公尺的核處理水,分次沿著一公里長的海底隧道排入太平洋,引起東亞鄰國憂心衝擊全球人體健康和海洋生態。台灣方面,立委陳椒華指出,目前台灣檢測進口食品放射物質標準未統一,呼籲建立有公信力的檢測機制。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SSB)26日公布環境、社會及治理(ESG)的投資準則,這是ESG歷來第一套全球申報標準,將影響企業在財報揭露的資訊,包括揭露氣候變遷如何影響業務,也藉此防止企業「漂綠」。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在各種海洋議題上,海委會如何建立正確的國際觀、強化處理國際事務的能量及提升全政府海洋意識、全民海洋素養,引領社會風潮,並得以統合其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是海委會必須思考的首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