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

【名家談永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將面世,他在線上圓桌論壇與亞太區媒體暢談氣候危機的急迫性,並提出創新技術的解方,「我們過去十年做得遠遠不夠,」要達到零碳未來,人們需要勇於挑戰最困難的任務。

苗栗縣銅鑼鄉有光電業者申請開發約8公頃面積的光電案場,上午縣府召開「非都審議大會」,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等生態團體及保育人士在審查會前到縣府表達堅決反對立場。

為對抗氣候變遷,目前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示2050淨零排放。

旱象遲遲未解,水情更嚴峻,高屏溪攔河堰近日平均川流量下探,創下22年來最低量,原水供應量恐不足為確保各區域水情穩定,4日凌晨零時停止南水北送,南化水庫得增加出水量,以供應大台南民生用水需求,現有水庫蓄水量還得撐到今年7月,苦候甘霖。

藻礁公投連署累計人數至昨晚突破50萬大關。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昨重申政府全力保護大潭藻礁,精確地說,藻礁議題不是人民對抗政府,也不是環保對抗經濟,而是「環保跟環保抉擇的問題」,此議題是單一政策公投,不須過多政治語言,政府部門將秉持公開態度說明,期待與外界有更多討論。

活動介紹:

全球各國的人口結構變化與經濟發展快速,加上氣候變遷與土地資源有限,循環經濟議題被廣乏討論,循環經濟具有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三大操作原則(即3R原則),目的在於資源能被充份利用。然而資源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糧食-能源-水資源的議題」,更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研究重點之一。產業發展的生活的變遷,跨領域的合作為時代趨勢,過去往往只針對單一議題進行深度研究,...

攸關全國土地永續發展的《國土計畫法》,業於2016年5月1日正式實施,統籌土地與資源,通盤檢討台灣人口、糧食需求和發展建設,建立適地適用、永續發展的土地管理制度,無疑是台灣土地政策與國家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原定在2022年全國土地分區劃設完畢後,《國土法》就可真正上路,但部分縣市國土計畫時程落後,行政院近期(2月20日)通過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擬將縣市國土計畫及功能分區從「二年」延長為「一定期限內完成」,並允許「...

台灣位處颱風、地震、水災等天然災害頻繁的地帶,加上地質脆弱、地形陡峻,每有暴雨往往引發嚴重的山崩及土石流,已被國際公認,是全世界天然災害危險潛勢最高的地區之一。積極推動國土保安及復育,建立完整的國土規劃體系,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國土規劃、河川治理、城鄉發展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