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故宮文物赴日展覽引發的正名風波,對政府官員的最大教訓是:涉外事務凡與國家主權有關,政府則應力爭力辯,而且要爭得寸步不讓,辯得理直氣壯。
有人或許認為,「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政府何必斤斤計較「國立故宮」被改名為「台北故宮」?為了兩字之差而損及台日關係,值得嗎?況且,爭到「國立」又如何?日本眼中的「中國」,仍是彼國而非此國,何必自我感覺良好?
這種看法未必有錯。但台日雙方所簽展覽合約,...
二○一三年七月,「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擘畫舉辦了「第一屆余紀忠講堂種籽營」。甄選四十六位來自產、官、學和社團,年齡在五十歲以下的菁英分子,在為期一個月的講習期間,參與基金會多年的導師們與所有的種籽學員,相踵繼續「公與義」與「實在年代」的倡議,舉辦「種籽營」可算是基金會為台灣找尋出路所推出的第三部曲。這個新階段的基調自然不只是要「坐而言」,更強調要有「起而行」的行動力。
余紀忠講堂種籽營的籌辦,來自想為停滯的台灣付出一些心力的發想。...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國立中央大學共同舉辦的「余紀忠講座」將於十二月十七日於中央大學大講堂登場,今年邀請到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擔任講座,圖書館並安 排「王德威院士書架」揭幕儀式,讓中大師生和臨近高中生有機會親炙大師的丰采。
曾榮獲1994年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的王德威院士,為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專家,旅居美國長達二十餘年,致力於華文文學研究推動,...
從96年底 兩廳院開始「藝術零距離」圓夢計劃,讓偏遠地區學校及從未接觸藝術的弱勢族群有機會到兩廳院,或縣市演藝中心聆賞節目。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長期關注原住民孩童教育議題,繼去年台東豐田國小100位師生觀賞以色列舞台劇「森林王子」後,今年我們以北台灣為重心,邀請新北市大成、東山,與桃園介壽、三光、義盛,及新竹尖石、陸豐、清水、瑞峰等國小及台北市中山國小特教資源班學生,並特邀原住民族人文關懷協會理事長陳士章推廌原住民重點學校,...
發表在《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1期(2012年6月),頁207-213。
為甚麼道德要關注「受苦」?關於「道德進步」的一項補充
Why Should Morality Care About Suffering? A Further Comment on ‘Moral Progress’
錢永祥
「道德進步」是一個牽涉深廣的議題,它不僅關係到我們對於歷史、社會、人性的理解,...
在時代經歷重大變動或者社會做了重大轉型之時,常伴隨有大角度意識形態之改變,譬如中國即在國共對抗之時高舉左派與社會主義標誌而勝出,看起來也是因為契合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但時代與世界形勢不停的變化,社會也會跟著調整,雖然一般人缺乏危機感,總是會在剛開始時忽略掉機會成本 (也就是若執著不改變,則會失去當改變時可能會獲得的更多利益),而且太過在意失去沉沒成本 (對已經投資建立的過往或成本,在面對新變局時其實已無再予考慮保存或惋惜失去之必要),...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0期(2012年3月),頁203-217;
《南方週末》2012年3月29日E24頁
「道德進步」:一本書與一種歷史觀
一、前言
幾年以來,我的心裡時常縈繞著兩個問題:我想知道自由主義如何看待歷史,也想瞭解人類的動物倫理意識之演變該用甚麼樣的歷史觀來敘述。這兩個問題都涉及了對歷史的理解方式,...
帝都香火
史家呂思勉嘗言,人於社會安定之時祈求福報,亂世之時則祈求平安,凡此皆係宗教信仰不管在任何朝代皆得以昌盛之因。因此帝都遠近寺廟原無大小,不過是人民百姓祈求之地。在舉國崇信佛教之時,帝都香火絕不落人後;惟政治凌駕宗教之時,帝都香火最多祇是蓄勢待發。但是歷史上的微小擾動,難以封擋天下百姓人心之常,新生的草原處處在尋找突圍的機會。
順著塔尖的紅星星跑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