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政府對公共事業價格管制,雖然可為主政者博得「體恤民瘼」的美譽,進而有利爭取選民的支持,但必將衍生政府須以稅收補貼事業單位的虧損,低價導致消費者浪費使用及補貼的實際負擔者與受益者並不一致等不良副作用,其得失值得商榷
美國稱霸世界百年,如今單極強權面臨挑戰,國際秩序趨向多極化發展。美國霸權的支撐主力是美軍與美元,隨著美國霸權趨弱,美元的霸權地位同步走弱。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國泰台大產學團隊 (29) 日舉行第 1 季經濟氣候暨金融情勢發表會,將2023 年經濟成長率下修至 1.8%,保 2 % 確定無望;主持人徐之強表示,台灣已經陷入「停滯性通膨」,連續 2 年通膨率大於經濟成長率,此現象為金融海嘯後首見。
美考慮擴大銀行業緊急放款規模。IMF總裁喬治艾娃表示,金融穩定風險持續升高,呼籲各國保持警戒。
央銀行昨(23)日召開第一季理監事聯席會議,決議調升政策利率半碼(0.12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央行預估今年通膨率仍將超過2%,將CPI及核心CPI年增率預測值上修至2.09%,下修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為2.21%,低於去年的2.45%。
近期政府公共支出面,挾國會多數,頻頻透過「特別條例」通過「特別預算」匡列多年預算,顯係違反預算法及財政紀律法,匡正特別預算,健全財政紀律,刻不容緩。 行政院擬提「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三年3,800億元,匡列三大主軸十大面向,均非屬緊急危難支出。
央行3月是否跟進升息,有匯銀主管說「不會」,歸納三因素,即台灣通膨率、經濟成長率及央行理事會變動,預料央行會按兵不動。市場解讀,楊金龍不只關注穩定物價,央行是否持續升息,經濟表現更為關鍵。行庫主管表示,「有壓力,但缺實力」。銀行主管說,「央行的首要職責是維持物價穩定,再來才是促進經濟成長。就算跟進美國升息,最多也是半碼」。央行雖然有跟進美國升息的壓力,但台灣經濟數據表現欠佳連六黑,出口景氣疲軟、今年經濟成長面臨「保二」危機,顯示台灣缺乏升息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