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2024年全球經濟依然充滿變數,俄烏戰爭未解,區域衝突不斷,且從台灣開始,日本、印度、歐盟及美國等,未來12個月都將歷經關鍵大選。唯一的不變,可能是各國繼續將確保經濟安全列為優先議題,並加速落實機制的建立。
金管會綜規處處長胡則華28日指出,指引總則明訂共通事項,包括AI相關定義、AI系統生命週期等、風險評估框架等,六大要項含緊急關閉機制、補救措施等要求,可供金融相關公會訂自律規範時參考,屬「行政指導」,不具法律拘束力,初期不會有罰則,亦不會納入金檢。
全球供應鏈近年來進入重大重整期,除美中競爭、去風險化考量外,永續及人權等要素從自願遵守到法制化的發展,也是台灣公私部門需要加速準備、接軌的重要趨勢。供應鏈反映永續及人權要素的法制化,在近期出現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就是歐盟議會與理事會今年12月針對「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達成政治性初步共識的發展。
最大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TSMC)是世界第九大市值的公司。這使得台灣幾乎不可替代,但也讓它變得脆弱。因為,中國擔心外界可能切斷最先進晶片的供應鏈,所以正在花費數十億美元竊取台灣的王冠。北京還可能併吞這個島嶼,正如它一再威脅要做的那樣。
糧食系統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排放與畜牧業有關。外界引頸期盼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將是「糧食COP」,因為大會主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除專門設立「糧食日」,更在開幕第二天就號召逾150國簽署《阿聯糧食宣言》,承諾將糧食系統納入國家氣候行動方案。
根據經濟部統計,我國對大陸投資額自2015年起逐步下滑,對新南向國家則是自2014年開始成長,2021年兩者已十分接近。到了去年,對東南亞投資額52.7億美元,超過對陸投資的50.5億美元,首次達到黃金交叉,而今年截至10月為止,亦是對東南亞高於對陸投資。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將在12日閉幕,協議談判也進入最後階段,但各國對於文本是否加入「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措詞仍意見分歧。各國為「排碳有價」的時代繃緊神經,台灣台達電子則因內部「碳定價」十年有成,獲邀到聯合國第28屆氣候峰會(COP28)的周邊會議上與全球分享碳定價實施經驗。
外媒報導,全球AI晶片一哥輝達(NVIDIA)財務長柯蕾絲(Colette Kress)參加瑞銀全球科技大會時暗示,輝達不排除委由英特爾代工生產新一代晶片,意味可能打破當下台積電獨家代工輝達AI晶片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