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編按:即將邁入2022年,回顧2021年重要事件,天災與人禍頻傳,尤其新冠疫情已產生深遠影響,而過往帶來的意義為何,整理工商時報匯整一年來發生的重大財經事件,以史為鑑並展望未來。
美國聯邦參議院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將計畫為半導體提供520億美元的緊急補充撥款,聚焦於半導體及通訊設備的生產與研究。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曾指出,此520億美元半導體生產研發資金有望激發出1500億美元以上(包括來自州政府與民間企業的貢獻)的晶片生產及研發投資,進而為美國帶來七~十座新半導體製造廠。
台積電卓越科技院士暨研發副總余振華指出,台積電先進封裝3D Fabric平台已率先進入新階段的系統微縮,將能為半導體產業提供更多價值。業界看好,台積電先進封裝技術持續進化,有利協助客戶降低成本、創造更多創新發展,並持續推進與超越摩爾定律。
隨著台積電與三星加強在美國的投資力道,英特爾執行長Pat Gelsinger再次呼籲美國政府應該優先投資當地廠商,而不是台積電或三星,此外,他認為台積電有地緣政治風險,而台灣不是一個穩定的地方,投資當地廠商可以幫助美國保留設計與IP(智慧財產權、知識產權)優勢。
編按:《經濟日報》社論指出,美建中的「印太經濟架構」涵蓋供應鏈、半導體、基礎設施、網絡安全及頂尖技術等,目的為牽制中國;但對美國而言,要與中國「脫鉤」是件難事,美欲重整經貿策略,卻愈違反經濟市場邏輯;關於台灣,未來要加入全球多邊經濟組織,存在政治問題前景堪憂。
《聯合報》報導,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陳博志表示,過去幾年有些重大事件發生,特別是疫情,造成世界上很多產業的改變;展望明年,台灣若能利用這些大變化帶來的機會,將會是迎接創新叢生的時期。
《路透社》報導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歐洲國家必須在下一代芯片製造方面共同努力,她利用自己擔任德國領導人16年的經驗警告說,沒有哪個歐洲國家能夠獨自站在高科技的前沿。
編按:整理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領袖代表會議談話內容,共同宣言將擴大三共識:新冠疫苗公平分配、促進貿易與投資、以及環境永續等;我國領袖代表張忠謀也計對晶片問題及CPTPP發表竟見,並強調晶片短缺是需求遭低估、天然災害、物流壅塞等因素所致,而自由貿易、自由競爭的自由市場是最佳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