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

新光金控併購案出現台新金控、中信金控雙龍搶珠,金管會也表態。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20日指出,金管會對進行中的案件不予評論,不過,對於金控併購案, 金管會採三態度,一是要合法合規、開大門走大路;二是首重金融市場秩序安定;三是重視股東權益保障。 陳彥良強調,「開大門走大路,合法合規,就是金管會基本的態度」,其他的部分,因為案件還沒有進來,沒有辦法多做評論。

賴清德總統拍板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政府總支出將達到3.15兆元,這是2017年政府總支出1.93兆的1.63倍。 政府支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快速成長,我們的財政收入是否能夠支持?這些成長的支出是否會花在適當的地方?各縣市政府承擔了許多地方性公共事務,地方政府的收入是否得到合理的分配?這是財政紀律的問題,也有中央與地方財政劃分的問題,賴政府必須嚴肅面對。

為落實卓內閣「創新經濟」、「均衡台灣」、「包容成長」三大施政目標,首場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會議將在9月3日登場,行政院長卓榮泰13日核定近60人顧問名單,邀請前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工總名譽理事長許勝雄、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擔任分組召集人,盼集思廣益,找出新方向。

賴總統及新內閣上任後,隨即成立「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努力針對重大問題圖謀解決。然而對財政為「庶政之母」並未得到應有重視。尤其是當前財政存在一些怪現象,卻視而不見、鮮少關心。

賴清德總統主持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議登場,賴總統以能源的多元多選題淡化非核神主牌的爭議,台灣進入「排碳有價」時代也轉移了外界對氣候調適的關注。諷刺的是,環境部長彭啓明雖在報告中凸顯賴總統政見,強調必須更加重視氣候調適,方能建構韌性永續國土,但為因應氣候變遷、確保國土安全而制訂的《國土計畫法》,卻正遭到地方政府與農民的強烈抗拒。

「一個族群的成功,很有可能是建立在其他族群的苦難之上。」這句話在政治面與經濟面,都是顛撲不破的事實。

金管會昨(30)日宣布開放主動式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及被動多資產ETF兩大新商品,預計今年底將完成法規和系統,最快2025年有首檔新商品問世,以15家有意願承辦投信業估計,2026年累計發行規模可望上看2,000億元。

考量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恐激化中美對立,地緣政治風險將成為更嚴峻的外在挑戰,經長郭智輝23日宣告,將以「境外關內」為戰略架構,由經濟部出面籌組「大貿易公司」整合資源,降低台灣企業往海外發展的成本,並引導上萬家在陸台商開闢新市場生產銷售,以「大貿易公司」作為中小企業在全球開疆拓土的強力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