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

今年總統及立委選舉期間,社群平台充斥各類訊息,其中有不少遭指控為錯假訊息,法務部調查局於大選後立即成立「認知戰研究中心」,並指出境外敵對勢力加強對我認知作戰,因此將針對敵對勢力散布的錯假訊息,進行防範、反制。在野黨則認為,台灣已有《反滲透法》管控相關情勢,法務部成立這類機構,有侵犯言論自由之虞。

朝鮮與韓國兩國關係在近日出現大幅搖擺,雖然過去朝鮮將韓國視為「頭號敵對國」,威脅以核武器將其「消滅」,但仍與韓國持續進行對話,討論朝鮮半島統一議題。但日前(16日)朝鮮《勞動新聞》報導,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於「最高人民會議」上明確界定現今的南北韓關係,要求修改憲法、拆掉統一紀念碑等,路透社引述韓國軍方表示,週日(14日)朝鮮自平壤地區發射導彈,日本防衛省表示或許是高超音速導彈,此時美日韓三國一連舉行3天(14-17日)海上大型聯合軍演,嚇阻朝鮮及中國意味濃。

台灣總統大選結束,引起全世界關注,這是危機的開始,美中都在背後運作。

1年期義務役25日正式上路,今(2023)年預計徵集9127人,陸軍負責接訓7514人,首梯670名役男將展開8週的入伍訓練,採4階段進行,加入500公尺障礙、夜間射擊等訓練項目。

台灣大選結果,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當選總統,國民黨成為國會最大黨、民眾黨政黨票大幅成長;也就是說,這是三黨支持者都「雖不滿意但勉強接受」的結局,綠、藍、白三大主要政黨各有斬獲,但也凸顯各自現存的挑戰。因此,選舉結果最大的贏家,仍是展現集體智慧的台灣民眾:一方面避免政權一夕全面更迭的動盪,一方面又讓國會能有充分的在野監督力量;更重要的是,藉由民意的展現,讓緊張的兩岸關係有機會緩解。

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10日報導,5名熟知相關計畫的消息人士透露,拜登打算在台灣大選後,派前民主黨副國務卿史坦柏格(James Steinberg),以及共和黨前國家安全顧問海德里(Stephen Hadley)率跨黨派代表團訪問台北,而這可能使美中設法穩定緊張關係的努力複雜化。

印度媒體《今日商業》(Business Today)24日報導,台灣雖然以獨立國家的方式運作,但北京卻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在俄羅斯出兵侵略烏克蘭之後,關於「中國可能對台動武」的猜測也越來越多。曾任印度儲備銀行(即印度中央銀行)總裁的知名經濟學家拉加恩指出,中國確實有可能對台灣採取行動,並且引起西方世界的一系列反應。

根據經濟部統計,我國對大陸投資額自2015年起逐步下滑,對新南向國家則是自2014年開始成長,2021年兩者已十分接近。到了去年,對東南亞投資額52.7億美元,超過對陸投資的50.5億美元,首次達到黃金交叉,而今年截至10月為止,亦是對東南亞高於對陸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