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珍重再見
記得二年多前受陳冲院長之命由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轉任內政部部長也是這初春的時期,從一個小部會轉任這號稱天下第一大部的內政部,確實是項挑戰。不論是立法院的備詢或平日政務的推動,非得要有三頭六臂方能游刄有餘。所幸內政部在歷任部長調教下,是一支有著優良傳統,同仁素質優秀的團隊,二年多來我們完成了許多關鍵性的政策與計劃,贏得社會的認同與長官的嘉許,在一片低迷的民調中,我們永遠一枝獨秀,獨佔鰲頭,為此我要深深的一鞠躬,...
極權國家領導人過世後,人民通常被迫要世世代代紀念他;但民主國家領導人過世五十年後,人民仍然熱中主動紀念他,全世界大概唯甘迺迪一人。
五十年來,回憶或研究甘迺迪的書有四萬多本;有關他的電影、電視與紀錄片也不計其數,他是學術研究與大眾文化永遠不褪流行的主題。在政治上,「甘迺迪」更是一個代名詞或形容詞,柯林頓、卡麥隆以及歐巴馬等年輕魅力型政治領袖,都被人比喻為甘迺迪。當然,他創造的「卡美樂神話」,更像亞瑟王與圓桌武士的傳奇一樣,...
總統與科員有何不同?科員謹小慎微,也拘泥於細節;但總統卻必須大開大闔,絕不能瑣瑣於國政。但馬總統對國是會議的處理,卻顯然拘泥瑣細如同科員。
馬總統的拘泥之一是拘泥於體制。他不但質疑「有現成國會,還要到體制外開國是會議,體制還要不要尊重?如果要的話,要如何分工?」同時也認為一九九○年之所以要召開國是會議,是因為當時國會未全面改選,正當性不夠,而且其目的是為了修憲。
但誰說有體制內國會,就不應召開體制外國是會議?...
算算日子,從1986年二月到台大報到至今也有二十七個年頭了。中間三度借調到省政府、縣政府及中央政府工作。雖然每週都會回學校上課、指導學生論文,但總覺得有一種很深的疏離感。兩個全職的工作(但只有一份薪水),常讓我有時空異位,角色錯置的感覺。每次路過座落在長興街的環境工程研究所,總會不自禁的望著三樓於幼華教授的辦公室,只是於老師已退休多年,近年來更長住美國,那熟悉辦公室的窗戶已不再透出燈光,停車場上也看不到他那部車齡超過二十年的老爺車。駐足良久,...
發表在《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1期(2012年6月),頁207-213。
為甚麼道德要關注「受苦」?關於「道德進步」的一項補充
Why Should Morality Care About Suffering? A Further Comment on ‘Moral Progress’
錢永祥
「道德進步」是一個牽涉深廣的議題,它不僅關係到我們對於歷史、社會、人性的理解,...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0期(2012年3月),頁203-217;
《南方週末》2012年3月29日E24頁
「道德進步」:一本書與一種歷史觀
一、前言
幾年以來,我的心裡時常縈繞著兩個問題:我想知道自由主義如何看待歷史,也想瞭解人類的動物倫理意識之演變該用甚麼樣的歷史觀來敘述。這兩個問題都涉及了對歷史的理解方式,...
在時代經歷重大變動或者社會做了重大轉型之時,常伴隨有大角度意識形態之改變,譬如中國即在國共對抗之時高舉左派與社會主義標誌而勝出,看起來也是因為契合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但時代與世界形勢不停的變化,社會也會跟著調整,雖然一般人缺乏危機感,總是會在剛開始時忽略掉機會成本 (也就是若執著不改變,則會失去當改變時可能會獲得的更多利益),而且太過在意失去沉沒成本 (對已經投資建立的過往或成本,在面對新變局時其實已無再予考慮保存或惋惜失去之必要),...
帝都香火
史家呂思勉嘗言,人於社會安定之時祈求福報,亂世之時則祈求平安,凡此皆係宗教信仰不管在任何朝代皆得以昌盛之因。因此帝都遠近寺廟原無大小,不過是人民百姓祈求之地。在舉國崇信佛教之時,帝都香火絕不落人後;惟政治凌駕宗教之時,帝都香火最多祇是蓄勢待發。但是歷史上的微小擾動,難以封擋天下百姓人心之常,新生的草原處處在尋找突圍的機會。
順著塔尖的紅星星跑過去...
返回議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