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余紀忠基金會成立已超過三十年,為延續中國時報系創辦人余紀忠先生對公共議題的專注與熱誠,我們不斷透過議題追蹤與人物對話,開啟社會相互溝通的橋樑,期盼凝聚共識,引領不同世代共同交流、討論的風潮。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前進新國會,開拓新局」系列活動,今天(16日)舉辦「新政府與兩岸關係新局面?」研討會,探討520新政府上台之際,如何打破框架,走出一條穩健、解決危機的道路。主持人政治大學新聞系兼任教授郭力昕表示,過去這一陣子兩岸關係非常緊繃,如果兩岸政府不願意交流,至少兩岸知識分子要理性交流,且此時格外有必要。
台灣太陽能產業推動,從民國 101 年起逐漸成長,為了達成 2050 淨零碳排目標,政府積極推動光電產業發展。但光電板平均壽命為 20 年,預估到 2045 年,每年將有 140 萬公噸的廢棄光電板需要處理,政府與產業都應審慎面對。廢棄光電板回收技術的發展,近年已有不少突破與進展,但離零廢棄仍有一段距離,既有回收處理制度雖已起步,惟民眾及環保團體仍有諸多疑慮,亟需結合各界意見,尋求與環境永續發展的平衡。
余紀忠基因會於11月28日舉辦【迎向超高齡化社會】研討會,集結眾多專家學者,歸納想法,最終得出高齡者的期望可「活得久」、「活得好」 ,最後一句,「死得快」 不會拖,不需要長照,只要短照,踏實享受樂齡生活。
作為民間團體,追隨專家學者、陪伴行政部門的朋友,四十年來踏足親近台灣的水土林,在氣候變遷愈見劇烈的當下, 今天我們做一點「停看聽」 ,跟全球對話,檢視自我,看看未來怎麼樣往前走?從回顧過往前輩的規劃項目之後,我們整合前進。
余紀忠基金會自2008年以來與國立中央大學合辦講座,活動今天盛大舉行,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擔任主講人,以「烏俄戰爭對臺灣的啟示:比較、互動與示範」為講題,校方為緬懷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以言論報國精神,也將編號603200余紀忠小行星致贈給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
中央大學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合辦的「余紀忠講座」,10月31日邀請吳玉山院士進行演講,演題為「烏俄戰爭對台灣的啟示:比較、互動與示範」,吳院士以烏俄戰爭為本,從三個角度切入來看烏俄戰爭對於海峽兩岸以及世界主要國家所起的示範作用,藉此避免臺灣陷入戰爭的泥淖,善盡台灣為世界公民的社會責任。
返回議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