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5 月 3 日是聯合國設立「世界新聞自由日」,國際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於同日發布 《 2023 新聞自由指數》 報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表示,全球的新聞自由正在遭受攻擊,記者人身自由、假消息、對記者與新聞組織的騷擾等,都在全球上演,呼籲各國需正視這個問題。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廿六日公布評估貿易夥伴保護與執行智財權成效的「特別三○一報告」,將中國大陸、印度及印尼等七國列入優先觀察名單,台灣雖未被列入觀察名單,但與香港、印度、新加坡、泰國等同被美方點名,非法網路協定電視(IPTV)服務侵權猖獗。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今年初剛立法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原規劃先實施碳費,之後再推動「溫室氣體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制度」,但日前蔡英文總統卻公開表示將加速設立碳排放交易所。有人說這是為因應「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讓國內業者可以購買價格較低的碳權,來抵減未來產品出口到歐盟時所需繳納的碳關稅。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繼鴻海、和碩、仁寶、英業達、緯創等業者都已陸續落腳越南,廣達揮軍越南後,台灣六大電子代工廠越南布局全員到齊。
CPTPP是一高標準FTA,新成員除概括遵守既有協定外,還須做更多承諾。即便是條件很好的英國,由正式申請到完成談判,也須大約兩年。台灣未來即使取得談判入埸券,也要經歷冗長談判,所以有必要先做好短期無法加入的影響因應。
返回議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