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外交

兩岸關係緊張,台灣的各種現象近期都引發外界關注。彭博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16日發表評論,以「台灣的醫療體系冒著國家安全風險」為題,探討台灣健保體制可能帶來的風險;在當前台灣與中國的緊張局勢升溫、網路攻擊頻傳之際,台灣卻傳出民眾的健保個資外洩,不得不提高戒備。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十四日表示,東亞可能成為下個烏克蘭,並呼籲各國統一陣線,對抗崛起的中國大陸和好戰的北韓。岸田近日來走訪歐美,此一發言被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引述分析,日本意在藉此發展軍事力量,並「拖歐入亞」借助歐洲國家牽制中國和俄羅斯。

美國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主持的兵棋推演(wargame)報告稱,北京若在2026年對台灣發動戰爭,台灣將在美國及日本介入下「慘勝」。基於兩岸局勢緊張,美國及日本的外長與防長,11日在華府舉行安保諮商會議,強調維持台海和平穩定對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至關重要。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英國首相蘇納克今天在「倫敦塔」城堡會晤並正式簽署「相互准入協定」,英國成為首個與日方簽約的歐洲國家,雙方將可在對方領土部署武裝部隊;岸田文雄與蘇納克皆提到,英日防衛安全合作有助增進全球穩定。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今天對此表示,中國是各國合作的夥伴,不是任何國家的挑戰,不應製造假想敵。

中國政府在2020年4月宣布暫停中國畢業生來台升學,迄今尚未恢復,最後一批大陸學士生在今年畢業之後,引發台灣高教圈擔憂,學者專家表示,兩岸局勢不論為何,還是希望至少能先放行研修生來台,讓兩岸文教交流得以延續。陸委會則強調,雖陸生持續減少,但這學年結束後預估將有2000多名陸生在台就學,沒有「掛零」情形。

隨著兩岸關係變化,近年來大陸涉台研究成顯學,但台灣的大陸研究卻有所降溫,甚至研究資源受到排擠。兩岸交鋒日益激烈,台灣社會的「知陸派」愈來愈少,如何知彼知己?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日前在座談會上強調,在兩岸持續緊張之際,研析「習近平現象」是重中之重,「以舉國之力來做這件事情是應該的」。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前秘書長、丹麥前總理暨民主聯盟(AoD)基金會主席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本周出訪台灣,在5日在外交部舉行訪台記者會上表示,俄烏戰爭給台灣帶來三大啟示,那就是台灣必須有能力保衛自己;美國對台政策正從「戰略模糊」轉變成「戰略清晰」;自由世界必須在中國嘗試武力入侵台灣時,發出一個統一且明確的信號。

中國二十大後,國台辦主任一職如何更替備受關注。 28 日根據中國大陸國台辦官網更新資訊,確認由原先被視為退居二線,中聯部前部長宋濤接掌;宋濤一度是中國外交部長的熱門人選,學者解讀,其很可能在明年政協換屆擔任副主席,這個人選決策凸顯對台工作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