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外交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經過美軍上個月匆忙從阿富汗撤軍的教訓後,歐盟有必要、也將發展自己的「共同軍隊」計劃,以減低對美國的依賴。

編按:繼拜登於G7峰會提出「重建更好的世界」,試圖主導疫後重建,以對抗中國「一帶一路」影響,《金融時報》16日報導,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年度盟情咨文演講中表示,在全球「超級競爭」時代,歐盟需要成為「更活躍的全球參與者」。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於《聯合報》撰文表示,拜習的兩次通話,對中美關係發展作出樂觀結論,言之過早。中美關係如同兩岸關係,一直是在一個曲折道路上行進。不應高估美國協防台灣承諾,低估中共「以武制獨」警告。

編按:《紐約時報》外交專欄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撰文指出美國對華政策的隱憂,他提出二點反思,一是美國與中國的競爭或衝突是哪些方面,在崛起的大國和維持現狀的大國之間是不可避免的,明智的政策可以抑制什麼?二是中國絕不能再依賴美國的先進技術,令北京不惜一切代價自製,造就更具侵略性的中國,他並引述地緣政治諮詢公司創辦人建議思考的三個基本問題呼應。

國防部昨公布民國一一○年「中共軍力報告書」與「五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計畫報告」,首度揭露,共軍現階段已具備對第一島鏈以西區域軟、硬殺電子攻擊、通信阻絕與遮沒能力,可結合網軍啟動有線、無線的全球網路攻擊,初具癱瘓我防空、制海及反制作戰體系的能力,對我威脅甚鉅。

中美繼續在印太地區角力,大陸海事局近日發布修法公告,要求外國籍的核動力船、潛水器等五類船舶,進入中國大陸領海前先向海事管理機構報告,否則將按相關法規處理。這項措施從九月一日起生效。

蔡英文總統今天表示,台灣將致力和區域行為者合作,不會將安全夥伴的協助視為理所當然,努力和鄰國合作,防止台灣海峽、東海及南海爆發軍事衝突,「我們不走向軍事對抗,盼與鄰國在和平、穩定且互惠的原則下共存,並堅持捍衛我們的民主和生活方式」。

專欄作家丁學文於《經濟日報》撰文指出,《經濟學人》在Bagehot專欄最後一段說的最為傳神:希望新一代的政治人物能夠為全球政治帶來一絲的嚴肅和和解。愛國精神已經變成暗室交易的一環。 政治人物的世界觀僅限於智庫和研究室之中。西方世界仍然被一群將政治視為一種遊戲而不是攸關生死的人們所掌控。他們更在乎的是選舉的成敗以及政治的操作,而不是政策結果的對錯。愛國精神將繼續被這群從未見過軍事行動的政治人物所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