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聯準會(Fed)主席鮑爾近來談話市場解讀偏鴿,但多名官員對於利率走向立場仍偏鷹,紐約聯準銀行總裁威廉斯(John Williams)認為在壓低通膨考量下,還是有必要持續升息,理事華勒(Christopher Waller)也示警,終端利率可能高於市場預期。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後期,經濟復甦成為關注焦點,然而全球能源卻屢傳短缺和價格飆漲問題,甚至可能延續至2030年,恐將導致通膨進一步惡化;根據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較去年大幅減緩,甚至陷入衰退,台灣也難獨善其身。對於難解的經濟現況,到底誰該負責?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對於這些議題有他獨到的看法。
鮑爾如預期宣布升息1碼,今年還不是降息的適當時機,會後記者會首度承認,確實進入通膨減緩(disinflationary)階段,但抗通膨工作尚未完成,現在宣告戰勝通膨還太早。 重申仍將持續升息,今年還不是降息的適當時機,他認為美國經濟還是有望軟著陸。
歐元區經濟雖受能源成本竄升、市場信心減弱和利率上升衝擊,但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在 2022 年最後三個月勉強實現成長,避開經濟衰退。上季成長 0.1% 能源價格回降到俄烏戰爭前水準 景氣有望緩步復甦。
IMF本月30日 表示,隨著各國央行繼續加息以遏制通膨,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會放緩。但該組織也表示,經濟增長將比此前預期更具彈性,全球性衰退或可避免。 預計中國將會彌補缺口,經濟產出從 2022 年的 3% 加速至 2023 年的 5.2% 。 IMF 還表示,歐洲能源危機並沒有最初擔心的那麼嚴重,美元走弱緩解了新興市場的壓力。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日本銀行(央行)在12月19~20日的貨幣政策會議上決定了調整大規模貨幣寬鬆的方針。將長期利率的允許波動幅度從此前的約0.25%提高至0.5%左右。長期利率目前徘徊在波動幅度的上限附近,將成為事實上的加息。作為「安倍經濟學」象徵的「異次元」貨幣寬鬆在第10年迎來轉捩點。
美國聯準會(Fed)14日決定升息2碼,Fed主席鮑爾強調,目前並未考慮2023年開始降息,但暗示明年2月可能將升息幅度進一步縮小到1碼,整體決策基調傾向「鷹派」。台灣方面,中央銀行也於15日舉行第四季理監事會議,會後宣布政策利率調升半碼(0.125個百分點),自本年12月16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