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龍跌破市場眼鏡! 升息半碼

意外!美國聯準會(Fed)本周決定利率連五凍,但台灣中央銀行21日理監事會議決定走自己的路,在市場預估利率將連四凍之際,央行考量電價調漲將推升通膨率,決定啟動預防性升息,宣布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將重貼現率上調到2%,回到2008年12月水準,創2009年第一季以來的15年新高。

一位央行理事反對升息

 而中央銀行21日又一次「勇敢的決定」,跌破市場眼鏡。央行總裁楊金龍說,會中僅一位理事表達反對升息半碼,兩大擔憂是:當前出口僅資通訊成長,其他項目苦哈哈;升息使部分企業增加成本。而唯一鴿派、不贊同升息決策者為經濟部長王美花,不過,「她最後接受。」

  央行21日決議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各調升0.125個百分點,調升後為2%、2.375%及4.25%,自22日起實施。楊金龍說,無預警升息是考量整體物價上漲隱憂,升半碼是適當且「合理」的決定,但台灣利率向上空間是否已有限?「可以這麼說」。升息或許會引起市場質疑,畢竟後續美歐央行都將降息,央行此時似未跟上全球趨勢;但台灣通膨相對溫和,升息也有自己的調整節奏及幅度,後續若開始降息將是緩慢調降。

利率再上調空間有限

 楊金龍指出,4月電價調漲,國內通膨相較過去長期通膨平均水準相對高,若時間拉長恐使通膨預期更強,基本上通膨高、利率調高是「無庸置疑」,此次上修全年通膨率為2.16%,是以電價調漲10%為基準預測,央行是貨幣政策的執行者,對未來影響因素須先納入考慮,但長期來看通膨整體將持續下降,「不是超過2%,就要一直調升利率」,利率到目前為止已是蠻高水準,未來上調空間有限。

 他表示,後續要看通膨壓力是否減輕及考量相對性因素,若全球利率都在下調,央行必要時將跟進調降。至於國內通膨是否已出現結構性轉變仍言之過早,央行對通膨率沒有設定目標區間,「0~2%都接受。」但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貨幣政策相對要謹慎因應。

台股匯近期不同調

 此外,台股站上兩萬點,但近期股匯不同調,楊金龍分析原因,一是外資透過SWAP(換匯)方式匯入,雖然買超台股,但在台股資金部位已高,改用SWAP方式不影響即期匯率,才出現資金匯入但新台幣卻沒升值。二是外資占台股市值已是很高水位,且占我國外匯存底比重也很高,近期正是外資實現獲利好時機,日前外資大量匯出,成為年初以來新台幣貶值的原因,加上海外ETF投資夯,資金也跟著往外流。


延伸閱讀1:央行升息7大衝擊

美國聯準會(Fed)決定利率連五凍,但台灣中央銀行21日理監事會議決定走自己的路,在市場預估利率將連四凍之際,卻意外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將重貼現率上調到2%,創15年新高。央行升息對各界有什麼影響呢?

央行宣布升息後,臺灣銀行也馬上召開會議討論牌告利率,預計22日將對外宣布調整、25日生效,中華郵政推估27日公布存款利率調整數,預估房貸族、股民、保戶、存款族甚至企業、壽險都將受到影響。

房貸戶:

銀行業者、房仲業者估算房貸族貸款1,000萬元、還款期限30年期,升息後每年還款多近8,000元,借越多,負擔越重。

由於新青安等政策房貸是依中華郵政2年期定期儲金未達500萬元機動利率為基準,外界關注是否會跟著「升息」,如不另外調整,新青安房貸利率將接近2%。

除新青安外,政府還有多項貸款措施,央行升息半碼,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22日將召開跨部會議討論因應措施。據高層透露,會中就各產業、各式影響進行盤點,希望將升息衝擊降到最低。據了解,有望延續對勞工紓困貸款升息半碼利息全額補貼;另外,包括就學貸款、紓困振興貸款及青年創業及啟動金貸款等,也希望依原貸款規定補貼利息,不受升息影響。但具體作為仍待鄭文燦拍板後對外公布。

台股:

央行升息恐對台股資金造成排擠效應,相對於台股交易市場的風險性,部分民眾可能傾向「錢進」銀行賺取無風險的利息。不過影響股市因素眾多,利率只是其中一項,近期台股多頭,加上昨(21日)收盤首度站上兩萬點,後市仍須關注利率對投資市場的影響。

另一方面,升息則有望推升金融、原物料與資產股表現。

存款戶:

以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存機動利率為例,21日為1.59%、固定利率為1.6%,下周調升後分別為1.715%及1.725%。以100萬元一年期定儲計算,存本取息單利計算,升息後一年約可以增加1,250元的利息。

壽險:

壽險業者表示,升息對壽險業來說,是有長期效益,可拉升投資報酬率、降低接軌時的資本與提存壓力、節省避險成本等,大過短期可能匯損的獲利衝擊。

惟短期新台幣可能升值,壽險業者直言,若不緊急拉高避險比重,就可能是3月或4月出現匯損,對短期損益有衝擊。

另外,壽險業購置不動產的租金收益率門檻,將從2.845%拉高到2.97%,未來買樓的難度將提高、限縮可購物件的數量。未來數月內,整體投資情緒可能偏向觀望,金融保險業評估商用不動產標的將更趨保守。

銀行:

公股銀行表示,升息恐不利銀行後續獲利表現,各銀行年初的財務預測恐要再調整;外銀預期,未來利率不排除長時間維持在2%。加上因美國聯準會下半年降息機會高,公股銀預估SWAP收益勢必比去年縮水,央行的意外降息,將導致台美利差進一步縮小,加劇收益縮水幅度,且美元活存越多的銀行,影響幅度也可能越大。但對於國內市場而言,因存放款利差擴大,反而有利金控銀行營運獲利。

企業:

據中國時報報導,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受訪表示,企業在進行投資時都會向很多銀行融資,雖然半碼看似不多,但借貸金額都很龐大,或許是幾億、幾十億,對這些企業來說,即使不生產依舊有龐大的利息支出,連帶可能導致投資意願降低。

此外,企業為了支付額外的利息,就會想辦法降低支出,可能會節約人事成本,那失業率就有機會提高,而那些失業的家庭所得一定會受到影響,因此對經濟一定是負面的衝擊。

新台幣:

調整與美利差,有助新台幣對外資的誘因,新台幣升值也可舒緩輸入性通膨,有利於物價穩定。


延伸閱讀2: 經濟社論/升息一箭雙雕 央行值得肯定

央行副總裁嚴宗大18日到立法院財委會報告金融情勢,對於解決目前游資泛濫的問題,央行的對策,被批評治標不治本,昨天理監事會馬上以升息作出回應,顯現央行正視金融情勢穩健的必要性。

另一個央行沒明說的理由,是近年來投信募集ETF,愈來愈熱絡,進而推高股市,加權指數昨天已經站上2萬點。台灣超額儲蓄於2023年達3.32兆元,占當年國內生產毛額14.7%,導致國人近來瘋狂購買ETF;例如,元大台灣價值高息(00940)已募集超過1,750億元。因此,央行的適度升息以使新台幣趨向升值,或許才是治本之道。

一個國家的超額儲蓄為儲蓄扣除實體投資的差額,亦等於該國的經常帳順差,也就是出口減去進口的金額。因此,超額儲蓄反映一國將原可供國內消費的最終產品,以及可供投資的中間財產品出口至他國,並因而獲得外匯收入。而民眾則將這些外匯和央行交換本國貨幣,導致央行外匯存底及民間儲蓄同時增加。在2018年時,台灣民間淨儲蓄為3.63兆元,而到2021及2022年則分別增加至6.19兆元及5.93兆元,其中企業及家計單位的淨儲蓄約略各占一半。

透過增加國內投資、增加民間消費、增加進口及減少出口四種方式可以減少超額儲蓄。不過,央行在18日報告所提出的三項解方卻和這些方式關聯不大。台灣從1960年起確立「出口導向」發展政策,因而埋下日後超額儲蓄的種子。「出口導向」的政策就是認為增加出口、減少進口可以增加國家財富。台灣從1960年開始實施「獎勵投資條例」後,一直對出口採補貼,並對進口採高關稅及數量管制的政策。其成果是從1981年起,絕大多數時間經常帳呈現順差。而在1995年WTO成立後,台灣雖已減弱這些貿易歧視政策,但央行仍執行低利率,以使新台幣趨貶的政策;這導致從2013年迄今,經常帳順差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持續超過10%。

從2009年1月迄今,央行維持重貼現率低於2%,導致下列兩個負面效應:首先,從2021年2月迄今,重貼現率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所代表的實質利率皆為負,且有八成以上時間介於-1%及-2%之間;這導致以定存收入為主的廣大退休族群,其經濟安全不確定性隨之增加。

其次, 定存低利率導致許多國人將資金轉投入股巿及房地產市場。其中,從2017年起,股市當沖證交稅減半的政策,持續至今變成常態,更導致台股成交值大增。至於房地產市場,則是不論財政部的打房政策或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政策,皆僅使房價微幅下跌。就長期趨勢來看,低利率是導致高房價的主因;從2009年1月迄今,台灣的房價上漲175%,也就是平均每年上漲7.1%。

若央行維持低利率政策,則上述二個負面效應仍會持續。例如,近日台積電(2330)決定投資2,000億元於嘉義設置先進封裝測試廠,並預計於2026年完工。雖然在其投資期間可減少超額儲蓄,但一旦完工後,由於其產品幾乎全數外銷,故會進一步擴大超額儲蓄。換言之,只要央行維持低利率政策,則會激勵出口產業及壓抑內需產業,從而超額儲蓄會變成一個老生常談的議題。

經濟部將於4月起調漲電價10%以上,而環境部則預計從2025年起對每年排碳超過2.5萬公噸的的大戶課徵碳費,都可能助漲通膨。因此,央行升息有助抑制通膨以及改善超額儲蓄問題,值得肯定。


延伸閱讀3: 工商社論/穩定匯率、物價與房價 央行升息一箭三鵰

 這次央行不追隨Fed步伐,反而跟進日銀升息,確實不太尋常。細究其因,主要還是在消除市場因4月電價調漲可能衍生的通膨預期;其次是透過擴大與美利差,有助新台幣對外資的誘因,新台幣升值也可舒緩輸入性通膨,有利於物價穩定。三是調漲利率對房市降溫效果高於選擇性信用管制。

特別是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股匯市更容易受國際資本移動影響。央行總裁楊金龍先前即坦言,近期台灣股匯市走勢多由外資進出主導。而觀察2023年10月以來,不到半年的時間,外資動向更出現三階段的不同。

第一階段是2023年10月,當時市場預期Fed可能持續升息,美元指數上揚0.46%,台灣則呈現股匯齊跌走勢,新台幣貶值0.47%、台股下跌2.16%,外資除賣超台股42億美元,連同獲利了結股款及獲配股利共淨匯出54億美元。

第二階段是2023年11月至2023年底,市場認為Fed將啟動降息,美元指數下跌5%,風險情緒升溫激勵資金回流新興市場,外資淨匯入143億美元並大幅買超台股124億美元,新台幣升值5.48%、股市上漲12.06%。

第三階段則是今年首季(統計至3月21日),由於市場研判Fed降息時點延後,美元指數上揚1.80%,國際美元走強,但同時人工智慧(AI)熱潮帶動美國科技類股上揚,進而推動台灣電子股及大盤,使得台灣股匯不同調,台幣貶值3.45%、股市則上揚12.65%,並終於突破兩萬點大關。

 從相關數據不難發現,外資風向的轉變已較過往更快速,且相關進出不論對台股或新台幣,都是「難以承受之重」。在Fed今年至少有三次降息空間的情況下,市場對於幅度和時點的揣測,都可能加劇資金的短進短出。

 當熱錢快速移動且難以掌握,首當其衝的就是匯市,2023年新台幣兌美元貶值0.09%,貶幅小於韓元的1.82%、人民幣的1.98%及日圓的7.03%;但央行為阻貶新台幣,付出的代價是干預賣匯27.7億美元。

 央行賣匯會反映在外匯存底餘額減少,以最新的今年2月底外匯存底額為5,694億美元來看,相較去年底的5,706億美元再減少12億美元,除了反映主要貨幣對美元貶值的匯率變動因素,主要仍是央行為維持匯市秩序而持續賣匯。

 台灣外匯存底雖高居全球前五,但要與來自全球各地、四面八方的外資抗衡,恐怕仍有難度。尤其外資除了匯入台灣的存量已高、達2,54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力度也在增加,例如2月單月淨匯入50.8億美元,是16年同期最大金額。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外資不可能永遠只進不出,推高台股和新台幣匯價,總會有回頭匯出的一天,且目前外資持有的新台幣資產已達6,773億美元,約當台灣外匯存底的119%,對於外資進出可能引發的波動,勢必不可大意。

 過去多數央行貨幣政策「團進團出」,一致性較高,不論美元指數走勢或國際資金流動的方向較易於預測,現在各國政策方向和時點明顯出現落差,加上資金敏感度也更高於過往,任何消息或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熱錢大挪移。

 股市部分,若要降低外資進出造成的波動和干擾,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導內資(例如超額儲蓄)長期穩定投資股市,這一點金管會若可善用近期風行的ETF商品,避免ETF成為另一短進短出的變數,或許是可思考的方向。

 至於匯市,台灣經濟主要靠出口支撐,維持新台幣平穩對廠商計算成本、風險管控和報價競爭力都極重要,若美元指數走勢忽上忽下,亞幣勢必隨之顛簸,除了消除通膨預期,穩定匯率對央行而言更是今年貨幣政策的重中之重。

相關新聞

8月下旬,央行考量不動產放款集中度偏高,要求銀行提出房貸改善計畫,引發民眾憂心銀行不給核撥房貸,總統賴清德、...
台灣建構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今天(10日)提出五大金管會主政的具體計畫,即壯大資產管理、普惠永續融合、財富管理促進、...
 環境部9日召開第五次碳費審議會,首次對碳定價掀牌,經討論初步建議一般費率區間為300元至500元之間,碳費應分階段式調升,...
剴剴遭保母姊妹凌虐而死案引發各界關注,但這不是單一個案,過去五年,台灣每年平均約有廿名未成年人在家內受虐致死,上萬名兒少受虐,...